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

新型时序型网络隐信道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网络隐信道的基本概念第10-11页
    1.3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网络隐信道的正向构建第11-13页
        1.3.2 网络隐信道的逆向检测第13-14页
        1.3.3 现状分析第14-15页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第15-16页
    1.5 主要工作和贡献第16-17页
第2章 时序型隐信道的特征分析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18页
    2.2 网络流数据获取第18-19页
    2.3 网络流特征分析第19-25页
        2.3.1 累积分布函数第19-20页
        2.3.2 相似度第20-21页
        2.3.3 规则度第21-23页
        2.3.4 熵相关的特性第23-25页
    2.4 影响因素第25-27页
        2.4.1 抗检测性第25-26页
        2.4.2 鲁棒性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新型时序型隐信道的设计第29-49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鲁棒性设计方案第30-31页
        3.2.1 扩频通信第30页
        3.2.2 设计细节第30-31页
    3.3 抗检测性设计方案第31-35页
        3.3.1 GHC编码第32-33页
        3.3.2 前缀自由匹配器第33-34页
        3.3.3 IPD映射第34页
        3.3.4 编码/解码流程第34-35页
    3.4 实验和讨论第35-47页
        3.4.1 实验设置第35-37页
        3.4.2 抗检测性实验第37-39页
        3.4.3 对比和讨论第39-46页
        3.4.4 传输容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通用系统原型的设计第49-57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设计方案第50-55页
        4.2.1 设计目标第50页
        4.2.2 系统框架第50-52页
        4.2.3 各模块设计第52-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5.1 本文总结第57-58页
    5.2 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通信定制系统的贝叶斯网和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下一篇:基于LTE系统的短帧通信及其导频信号映射图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