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代谢和毒力互作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1 杀鱼爱德华氏菌第14-18页
        1.1.1 杀鱼爱德华氏菌概述第14-15页
        1.1.2 杀鱼爱德华氏菌的主要毒力系统第15-18页
        1.1.3 杀鱼爱德华氏菌T3/T6SS毒力调控网络第18页
    1.2 代谢和毒力表达相互作用关系第18-20页
        1.2.1 糖代谢和毒力关系第18-19页
        1.2.2 脂肪酸代谢和毒力关系第19-20页
    1.3 脂肪酸代谢第20-26页
        1.3.1 细菌的脂肪酸代谢系统第20-24页
        1.3.2 真核生物体内脂肪酸代谢第24-26页
    1.4 脂滴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第26-30页
        1.4.1 脂滴第26-27页
        1.4.2 真核生物体内脂滴相关蛋白第27-29页
        1.4.3 脂滴和免疫第29页
        1.4.4 病原微生物利用宿主体内的脂滴完成定植第29-30页
    1.5 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第30-35页
        1.5.1 转座子功能和分类第30-32页
        1.5.2 位点确定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第32-33页
        1.5.3 转座子插入测序第33-35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5-36页
第2章 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的构建第36-51页
    2.1 前言第36页
    2.2 实验材料第36-38页
        2.2.1 菌种和质粒第36页
        2.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第36-38页
        2.2.3 分析处理软件第38页
    2.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第38-39页
        2.3.2 接合第39页
        2.3.3 突变株挑选和平板克隆第39页
        2.3.4 热不对称PCR第39-40页
        2.3.5 测序数据处理第40页
    2.4 实验结果第40-47页
        2.4.1 转座子插入位点确定的突变株文库的构建第40-43页
        2.4.2 转座子插入位点确定的突变株文库数据统计分析第43-47页
        2.4.3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验证和子库构建第47页
    2.5 讨论第47-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三型分泌系统调控因子筛选和鉴定第51-73页
    3.1 前言第51页
    3.2 实验材料第51-53页
    3.3 实验方法第53-56页
        3.3.1 文库的筛选第54页
        3.3.2 沉降表型第54页
        3.3.3 缺失株构建第54-55页
        3.3.4 胞外蛋白抽提第55页
        3.3.5 SDS-PAGE蛋白电泳第55页
        3.3.6 生长曲线和荧光素酶的测定第55页
        3.3.7 Western blot第55-56页
        3.3.8 凝胶迁移阻滞实验第56页
    3.4 实验结果第56-71页
        3.4.1 文库筛选结果分析第56-59页
        3.4.2 T3SS基因岛外蛋白对T3SS的显著激活第59页
        3.4.3 转座子插入突变株和框内缺失株表型对比第59页
        3.4.4 ETAE_1437 (YebC)的功能分析第59-62页
        3.4.5 ETAE_2071 (EvrA)的功能分析第62-67页
        3.4.6 EvrA结合Mannose-6P增强对T3/T6SS的激活第67-71页
    3.5 讨论第71-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大菱鲆体内毒力相关基因筛选第73-83页
    4.1 前言第73页
    4.2 实验材料第73-75页
    4.3 实验方法第75-77页
        4.3.1 杀鱼爱德华氏菌在大菱鲆体内筛选第75页
        4.3.2 高通量测序文库构建第75-76页
        4.3.3 测序结果分析第76页
        4.3.4 大菱鲆的驯养和攻毒第76-77页
    4.4 实验结果第77-80页
        4.4.1 大菱鲆感染模型和突变株文库体内筛选第77-78页
        4.4.2 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过程必需基因分析第78页
        4.4.3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体内毒力验证第78-80页
    4.5 讨论第80-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胞内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T3SS表达的调控第83-101页
    5.1 前言第83页
    5.2 实验材料第83-86页
    5.3 实验方法第86-88页
        5.3.1 荧光素酶(luxAB)和EGFP表达质粒构建第86页
        5.3.2 EsrC及点突变蛋白表达纯化第86-87页
        5.3.3 脂肪酸组成测定第87-88页
        5.3.4 细胞培养和细胞感染第88页
        5.3.5 普通荧光细胞样品处理第88页
    5.4 实验结果第88-99页
        5.4.1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影响T3SS表达第88-92页
        5.4.2 脂肪酸组成影响T3SS表达第92-94页
        5.4.3 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结合EsrC抑制T3SS表达第94-97页
        5.4.4 EsrC通过EsrC~(R38)直接结合UFA第97-99页
    5.5 讨论第99-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T3SS操控宿主体内脂肪酸组成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定植第101-121页
    6.1 前言第101页
    6.2 实验材料第101-103页
    6.3 实验方法第103-107页
        6.3.1 表达质粒和病毒转染质粒构建第103页
        6.3.2 HeLa和J774A.1细胞感染第103-104页
        6.3.3 乳糖脱氢酶检测第104页
        6.3.4 慢病毒制备和转染第104页
        6.3.5 CRISPR/Cas9敲除细胞株筛选第104-105页
        6.3.6 脂滴、Plin2和HA融合蛋白免疫荧光检测第105页
        6.3.7 免疫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第105-106页
        6.3.8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第106页
        6.3.9 斑马鱼活体成像和攻毒实验第106-107页
    6.4 实验结果第107-117页
        6.4.1 HeLa细胞中LD含量与UFA含量线性相关第107页
        6.4.2 T3SS通过NF-κB信号通路激活SCD1表达第107-111页
        6.4.3 E.piscicida ΔT3SS感染激活宿主细胞的UFA和LD合成第111-113页
        6.4.4 E.piscicida招募LD进入囊泡第113-115页
        6.4.5 UFA抑制E.piscicida在HeLa细胞中定植第115-117页
        6.4.6 UFA/LD有助于宿主抵抗E.piscicida感染第117页
    6.5 讨论第117-119页
    6.6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4页
    7.1 主要结论第121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21-122页
    7.3 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第137-138页
附录一第138-139页
附录二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粉两相混合体系爆炸及泄放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博弈理论的钢铁工业产业集聚和CO2减排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