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第二节 学术史综述 | 第10-13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 第1章 雷海宗生平事略及学术历程 | 第15-18页 | 
|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的雷海宗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后的雷海宗 | 第16-18页 | 
| 第2章 雷海宗的主要著作评述 | 第18-37页 |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 第18-25页 | 
| 一、新颖的视角 | 第18-21页 | 
|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 第21-22页 | 
| 三、独特的分期方法 | 第22-23页 | 
| 四、个别论述和判断值得进一步探讨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中国通史选读》 | 第25-30页 | 
| 一、以目录显示纲领,解说阐明要旨 | 第25-26页 | 
| 二、突出思想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 三、自成一家,自成体系 | 第27-29页 | 
| 四、独特的史料魅力 | 第29-30页 | 
| 五、分期方法及个别判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 第30页 | 
| 第三节 《西洋文化史纲要》 | 第30-37页 | 
| 一、层次分明,体系完整 | 第31-32页 | 
| 二、用全局观看待世界史 | 第32-33页 | 
| 三、对比方法的运用 | 第33-34页 | 
| 四、反对照抄照搬,主张鉴别吸收 | 第34-35页 | 
| 五、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缺乏足够认识 | 第35-37页 | 
| 第3章 雷海宗的史学思想发微 | 第37-47页 | 
| 第一节 历史观念 | 第37-39页 | 
| 一、有循环论和停滞论色彩的社会发展观 | 第37-38页 | 
| 二、英雄是历史变化的动力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史学观念 | 第39-47页 | 
| 一、文化及“相对”的过去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 第39-40页 | 
| 二、史学没有客观性 | 第40-41页 | 
| 三、史学具有资鉴功能 | 第41-43页 | 
| 四、用内心体验历史,用多学科研究历史 | 第43-47页 | 
| 第4章 雷海宗史学成就的地位和影响 | 第47-60页 | 
| 第一节 雷海宗史学成就的地位 | 第47-52页 | 
| 一、推动了现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 第47-49页 | 
| 二、推动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 第49-51页 | 
| 三、开创了中国“文化形态史观”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雷海宗史学成就的影响 | 第52-60页 | 
| 一、扩大了“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使其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 第53-56页 | 
| 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 第56-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