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在工伤事故中的权利救济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一、导论 | 第7-11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 现有的基础理论 | 第8页 |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价值 | 第8-11页 |
| 二、劳动者权利救济的现状 | 第11-28页 |
| (一) 劳动者的相关问题 | 第11-13页 |
| 1、劳动者群体的不同称呼及由来 | 第11-12页 |
| 2、劳动者群体的实质 | 第12-13页 |
| (二) 我国法律在劳动者权利救济方面的相关规定 | 第13-26页 |
| 1、关于侵权(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概述 | 第13-17页 |
| 2、关于工伤保险制度的概述 | 第17-20页 |
| 3、侵权(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之间的比较 | 第20-26页 |
| (三) 劳动者权利救济的法律竞合问题的争论 | 第26-28页 |
| 1、肯定竞合说 | 第26页 |
| 2、否定竞合说 | 第26-27页 |
| 3、综合说 | 第27-28页 |
| 三、域外相应制度的考察及评析 | 第28-31页 |
| (一) 取代模式 | 第28页 |
| (二) 选择模式 | 第28-29页 |
| (三) 兼得模式 | 第29页 |
| (四) 补充模式 | 第29-31页 |
| 四、劳动者权利救济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31-40页 |
| (一) 立法的不完善 | 第31-34页 |
| 1、立法系统性不强,覆盖范围较窄 | 第31-33页 |
| 2、法律调整范围不周延 | 第33-34页 |
| (二) 司法上裁判机关适用法律混乱 | 第34-37页 |
| (三) 用人单位逃避责任 | 第37页 |
| (四) 劳动者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 第37-38页 |
| (五) 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 | 第38-40页 |
| 五、劳动者权利救济制度改革的建议 | 第40-43页 |
| (一) 统一立法用词和规定,适当扩大法律覆盖范围 | 第40-41页 |
| (二) 统一司法审判标准 | 第41页 |
| (三) 增加用人单位违法成本的开支 | 第41页 |
| (四) 增强普法力度 | 第41-42页 |
| (五)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