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沉积相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储层预测技术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 第12-13页 |
1.3.1 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2页 |
1.3.2 沉积相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储层预测研究 | 第13页 |
1.3.4 有利区带研究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2.2 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2.2.1 弱补偿强烈拉张断坳时期(K_2t-E_1f) | 第15-16页 |
2.2.2 过补偿强烈断陷时期(E_2d-E_2s) | 第16页 |
2.2.3 整体坳陷时期(Ny+Qd) | 第16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9页 |
2.3.1 戴一段一砂组(E_2d_1~1) | 第17-18页 |
2.3.2 戴一段二砂组(E_2d_1~2)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9-28页 |
3.1 砂层组界面识别 | 第19-20页 |
3.2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20-24页 |
3.2.1 标准层—标志层对比 | 第21-22页 |
3.2.2 沉积旋回对比 | 第22-23页 |
3.2.3 岩性—厚度对比 | 第23页 |
3.2.4 逐井对比控制 | 第23-24页 |
3.3 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 | 第24-28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8-57页 |
4.1 主要沉积相标志 | 第28-33页 |
4.1.1 颜色特征 | 第28-29页 |
4.1.2 粒度及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4.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0-32页 |
4.1.4 岩石相类型 | 第32-33页 |
4.2 物源分析 | 第33-37页 |
4.2.1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 第33-34页 |
4.2.2 重矿物组合分析 | 第34-35页 |
4.2.3 物源通道体系 | 第35-36页 |
4.2.4 地震反射特征 | 第36-37页 |
4.3 沉积类型及特征 | 第37-39页 |
4.3.1 扇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 第37-38页 |
4.3.2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特征 | 第38-39页 |
4.4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54页 |
4.4.1 单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39-42页 |
4.4.2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42-46页 |
4.4.3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46-54页 |
4.5 沉积相发育模式 | 第54-57页 |
4.5.1 沉积格局主控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4.5.2 沉积相演化模式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储层预测 | 第57-71页 |
5.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57-62页 |
5.1.1 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5.1.2 地震属性提取 | 第58-60页 |
5.1.3 地震属性优选 | 第60-61页 |
5.1.4 地震属性聚类分析 | 第61-62页 |
5.2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第62-69页 |
5.2.1 地震反演技术类型 | 第63页 |
5.2.2 地震反演可行性分析 | 第63-64页 |
5.2.3 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 第64-65页 |
5.2.4 子波提取与井震标定 | 第65-67页 |
5.2.5 建立初始模型 | 第67-68页 |
5.2.6 约束反演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3 有利区带分析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