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的甲状旁腺激素受体三维结构解析及药物作用位点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5页
    1.1 GPCR概述第14页
    1.2 GPCR下游信号通路第14-17页
        1.2.1 G蛋白转导的信号通路第14-16页
        1.2.2 Arrestin信号通路第16-17页
    1.3 B类GPCRs第17-20页
        1.3.1 B类GPCRs概况第17-18页
        1.3.2 B类GPCRs的分类第18页
        1.3.3 B类GPCRs结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第20-22页
    1.5 研究路线与方法第22-25页
        1.5.1 PTH1R的结构解析与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第22-23页
        1.5.2 PTH2R的结构解析与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第23-25页
第二章 甲状旁腺激素-2受体的结构解析与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第25-46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2.1 细胞、质粒和感受态第25-26页
        2.2.3 仪器与耗材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37页
        2.3.1 常规试剂的配制和实验操作第26-27页
        2.3.2 PCR反应第27-28页
        2.3.3 DNA片段重组第28-29页
        2.3.4 限制酶切反应第29页
        2.3.5 T4连接酶反应第29-30页
        2.3.6 Dpn1酶切反应第30页
        2.3.7 质粒小抽第30-31页
        2.3.8 质粒大抽第31页
        2.3.9 DNA胶回收第31-32页
        2.3.10 Bacmid的制备与抽提第32-34页
        2.3.11 Nb35的表达与纯化第34-35页
        2.3.12 40 mL配体-PTH2R-Gs复合物的纯化第35-37页
        2.3.13 300 mL配体-PTH2R-Gs复合物的纯化(用MBP beads纯化)第37页
    2.4 实验结果第37-44页
        2.4.1 PTH2R与PTH1R、GLP1R和CTR序列比对第38页
        2.4.2 PTH2R质粒的构建第38-39页
        2.4.3 PTH2R(25-550/457)MBP标签和GFP标签40 mL蛋白小量纯化第39页
        2.4.4 不同配体和是否加RAMP3的筛选第39-40页
        2.4.6 受体C端截短优化第40-42页
        2.4.7 V435和C443 300 mL纯化第42-43页
        2.4.8 W突变稳定复合物第43-44页
    2.5 总结与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甲状旁腺激素-1受体的结构解析与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第46-55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实验材料第46页
    3.3 实验方法第46-50页
        3.3.1 Fab-G50的表达与纯化第46-47页
        3.3.2 Nb35的表达与纯化第47页
        3.3.3 昆虫细胞表达PTH1R受体与Gs蛋白复合物第47-48页
        3.3.4 LA-PTH-PTH1R-Gs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纯化第48页
        3.3.5 cAMP积累实验第48-50页
    3.4 实验结果第50-54页
        3.4.1 Nb35的表达与纯化第50-51页
        3.4.2 Fab-G50的表达与纯化第51页
        3.4.3 PTH1R-Gs/Fab-G50/Nb35蛋白复合物的纯化第51-52页
        3.4.4 PTH1R-Gs/Nb35蛋白复合物的纯化第52-54页
    3.5 总结与讨论第54-55页
第四章 基于MRS的个性化抗癌先导化合物的研究第55-84页
    4.1 引言第55-57页
        4.1.1 抗肿瘤药物与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概况第55页
        4.1.2 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与肿瘤的关系第55-56页
        4.1.3 开发MRS抑制剂的必要性第56-57页
    4.2 实验材料第57页
        4.2.1 实验所用细胞和质粒第57页
        4.2.2 实验所用试剂第57页
        4.2.3 实验所用仪器和耗材第57页
    4.3 实验方法第57-64页
        4.3.1 Nano-BiT基本原理第57-58页
        4.3.2 化合物筛选实验流程第58-59页
        4.3.3 化合物的稀释与排版第59-62页
        4.3.4 CCK8检测化合物细胞毒性第62页
        4.3.5 Cell Titer-Glo检测细胞毒性第62-63页
        4.3.6 Brdu细胞增殖实验第63-64页
        4.3.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第64页
    4.4 实验结果第64-82页
        4.4.1 筛选模型的建立与优化第64-65页
        4.4.2 96000个化合物的初筛第65-66页
        4.4.3 复筛第66-69页
        4.4.4 特异性和毒性实验第69-81页
        4.4.5 细胞增殖实验第81-82页
        4.4.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第82页
    4.5 总结与讨论第82-84页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4页
附录第94-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S-SOD对化疗致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分子虚拟筛选和反应产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