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导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生物学自然主义 | 第13页 |
2.行为主义 | 第13页 |
3.强人工智能论 | 第13页 |
4.功能主义 | 第13-14页 |
5.认识的主观性 | 第14页 |
6.本体论的主观性 | 第14页 |
7.意识的副现象 | 第14页 |
8.属性二元论 | 第14-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二、笛卡尔以来的身心难题 | 第17-27页 |
(一) 身心问题的提出 | 第17-21页 |
1.身心难题 | 第17-19页 |
2.身心统一难题 | 第19-21页 |
(二) 哲学家对身心难题的消解 | 第21-27页 |
1.行为主义 | 第21-22页 |
2.物理主义与同一性理论 | 第22-23页 |
3.功能主义 | 第23-24页 |
4.消除式唯物主义 | 第24-25页 |
5.强人工智能 | 第25-27页 |
三、生物学自然主义 | 第27-45页 |
(一) 塞尔对当代唯物论者的清算 | 第27-29页 |
(二) 塞尔对意识的重新定义及意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 第29-32页 |
(三) 意识的特性 | 第32-39页 |
1.定性特征 | 第33页 |
2.主观性 | 第33-34页 |
3.统一性 | 第34-35页 |
4.意向性 | 第35-36页 |
5.情绪 | 第36-37页 |
6.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区别 | 第37页 |
7.情境性 | 第37页 |
8.快乐与不快乐 | 第37-38页 |
9.主动意识与被动意识 | 第38页 |
10.格式塔结构 | 第38-39页 |
11.对于自我感受性 | 第39页 |
(四) 意识与身心问题 | 第39-45页 |
1.接受挑战 | 第39-41页 |
2.意识是物理实在的不可还原的特征 | 第41-42页 |
3.对伴随现象的批判 | 第42-43页 |
4.塞尔对生物学自然主义的总结 | 第43-45页 |
四、生物学自然主义理论的意义 | 第45-49页 |
(一) 它是一种非还原性质的唯物主义 | 第45-46页 |
(二)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发展 | 第46-47页 |
(三) 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理论的不足与批判 | 第47-49页 |
五、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