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第一章 果类褐腐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1 果类褐腐病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 果类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2页 |
1.2 病原菌的种类与分布 | 第12-13页 |
1.3 果类褐腐病的症状与发病条件 | 第13-14页 |
1.4 病原菌形态与寄主范围 | 第14-15页 |
1.5 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与病害循环 | 第15页 |
2 果类褐腐病菌的口岸检疫现状 | 第15-18页 |
2.1 我国口岸目前对果类褐腐病菌的检测技术 | 第15-17页 |
2.2 目前口岸果类褐腐病菌检测技术的缺点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大豆镰孢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 第22-34页 |
1 大豆镰孢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1 大豆镰孢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22页 |
1.2 大豆镰孢根腐病的症状与发病条件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镰孢菌种类与分布 | 第23-25页 |
1.4 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与病害循环 | 第25页 |
2 大豆镰孢根腐病的诊断技术 | 第25-28页 |
2.1 传统方法 | 第25-26页 |
2.2 免疫学法 | 第26页 |
2.3 分子技术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4-70页 |
第一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三种果类褐腐病菌 | 第36-58页 |
第一节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 fructicola)的LAMP检测 | 第39-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材料 | 第39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1.2.1 菌株培养及菌丝粉制备 | 第39页 |
1.2.2 菌丝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40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40-41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1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41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41-42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42页 |
1.8 Mcola-LAMP检测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分生孢子 | 第42页 |
1.9 Mcola-LAMP检测人工接种桃发病组织中的M. fructicola | 第42-43页 |
1.10 Mcola-LAMP检测无锡机场截获的李子褐腐病样本中的M. fructicola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2.1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cola-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43-46页 |
2.2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cola-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46-47页 |
2.3 Mcola-LAMP技术检测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的分生孢子 | 第47页 |
2.4 Mcola-LAMP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桃病组织中的M. fructicola | 第47-48页 |
2.5 Mcola-LAMP检测无锡机场截获的李子褐腐病样本中的M. fructicola | 第48页 |
第二节 M. laxa和M. fructigena的LAMP检测 | 第4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材料 | 第48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8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48-49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9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49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49-50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50页 |
1.8 人工接种苹果发病组织中病原菌的检测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2.1 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50-52页 |
2.1.1 Mlaxa-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50-51页 |
2.1.2 Mgena-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51-52页 |
2.2 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52-53页 |
2.2.1 Mlaxa-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52页 |
2.2.2 Mgena-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52-53页 |
2.3 人工接种发病的苹果病组织中病原菌的LAMP检测 | 第53-54页 |
2.3.1 Mlaxa-LAMP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苹果病组织中的M.laxa | 第53-54页 |
2.3.2 Mgena-LAMP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苹果病组织中的M. fructigena | 第54页 |
3 本章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燕麦镰孢菌 | 第58-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1.1 材料 | 第59-60页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0页 |
1.3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60-61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1页 |
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 第61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61-62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62页 |
1.8 人工接种大豆发病组织检测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2.1 燕麦镰孢菌Esyn1-Fa-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62-65页 |
2.2 燕麦镰孢菌Esyn1-Fa-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65-66页 |
2.3 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燕麦镰孢菌的Esyn1-Fa-LAMP检测 | 第66页 |
3 本章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PHO-Fa-LAMP检测燕麦镰孢菌 | 第70-74页 |
1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70-71页 |
2 PHO-Fa-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71-72页 |
3 PHO-Fa-LAMP检测的灵敏度 | 第72页 |
4 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F. avenaceum的PHO-Fa-LAMP检测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