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梳理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的基本含义与理论意义 | 第12-15页 |
一、事后行为视角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含义 | 第12-13页 |
二、不可罚行为视角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15-19页 |
一、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二、对事后不可罚行为仅存于状态犯理论的驳斥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不可罚根据的多角度透视 | 第19-22页 |
一、刑法评价原则之适用 | 第19-20页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 第20页 |
三、不可罚根据之见解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本质及处罚 | 第22-34页 |
第一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罪数理论关系 | 第22-26页 |
一、罪数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与罪数理论关系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吸收犯本质论证与处罚原则 | 第26-34页 |
一、吸收犯基本理论梳理 | 第26-30页 |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本质:吸收犯 | 第30-31页 |
三、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处罚原则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的司法适用 | 第34-48页 |
第一节 类型化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的司法适用 | 第34-43页 |
一、侵犯财产型犯罪中的事后不可罚行为——以盗窃罪为例 | 第34-40页 |
二、主行为为伪造货币罪的事后行为性质 | 第40-41页 |
三、洗钱犯罪相关的事后行为 | 第41-42页 |
四、持有型犯罪相关的事后行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中的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的司法适用 | 第43-45页 |
一、行为人与本犯仅共同实施事后行为 | 第43-45页 |
二、行为人与本犯对实施主行为有通谋,但仅实行后一行为 | 第45页 |
第三节 特殊情形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 | 第45-48页 |
一、事后不可罚行为情形下与追诉时效有关问题 | 第45-46页 |
二、事后不可罚情形下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问题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