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纤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产工艺论文--纺丝论文

电场和热力场下静电纺纤维形貌与微观结构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静电纺纤维形貌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静电纺纤维形貌影响因素第12-14页
        1.2.2 静电纺纤维形貌理论研究第14-15页
    1.3 静电纺纤维微观结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静电纺纤维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第15-18页
        1.3.2 静电纺纤维微观结构测试技术第18-21页
    1.4 已有的成果与不足第21-22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2页
    1.6 论文章节安排第22-24页
    参考文献第24-30页
第二章 电场分布对静电纺纤维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0-47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锥形结构喷嘴设计第30-35页
        2.2.1 电场模拟设计第31-32页
        2.2.2 电场模拟分析第32-35页
    2.3 实验部分第35-38页
        2.3.1 实验原料及溶液配制第35-36页
        2.3.2 实验仪器及纺丝装置第36-37页
        2.3.3 测试与表征第37-38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2.4.1 射流的运动轨迹第38-39页
        2.4.2 纤维毡形貌与纤维直径第39-42页
        2.4.3 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第42-44页
    2.5 本章结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三章 电场分布对静电纺纤维分子取向的影响第47-69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1页
        3.2.1 实验原料第47-48页
        3.2.2 实验仪器及纺丝系统第48-49页
        3.2.3 纺丝工艺参数第49-50页
        3.2.4 测试与表征第50页
        3.2.5 电场模拟第50页
        3.2.6 射流运动第50-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5页
        3.3.1 纤维的形貌第51-53页
        3.3.2 纤维的分子取向第53-59页
        3.3.3 电场分布第59-63页
        3.3.4 初始射流运动速度第63-65页
    3.4 本章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四章 热压对静电纺纤维形貌、结晶行为和性能的影响第69-99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3页
        4.2.1 实验原料第70页
        4.2.2 实验仪器与纺丝系统第70-71页
        4.2.3 纺丝工艺参数第71页
        4.2.4 测试与表征第71-73页
    4.3 热压对PLA纤维的影响第73-82页
        4.3.1 PLA纤维的形貌第73-76页
        4.3.2 PLA纤维的热性能第76-78页
        4.3.3 PLA纤维的结晶行为第78-80页
        4.3.4 PLA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第80-82页
    4.4 热压对PVDF纤维的影响第82-93页
        4.4.1 PVDF纤维的形貌第82-84页
        4.4.2 PVDF纤维的结晶行为第84-88页
        4.4.3 PVDF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第88-91页
        4.4.4 PVDF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第91-93页
    4.5 本章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第五章 热力场下静电纺纤维微观结构的实时演变第99-115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实验部分第100-101页
        5.2.1 实验原料第100页
        5.2.2 原位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第100页
        5.2.3 红外光谱测试第100-10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0页
        5.3.1 热力场下纤维的形貌第101页
        5.3.2 不同温度下纤维膜的拉伸曲线第101-102页
        5.3.3 热力场下纤维的晶体结构演变第102-110页
    5.4 本章结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5-118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第116-118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度和寄主龄期对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互作及控害潜能的影响
下一篇:茶(Camellia sinensis)籽皂苷诱导小鼠肠促胰素GIP分泌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