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五)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 社会组织 | 第19页 |
2. 治理 | 第19-20页 |
3. 社会治理 | 第20-21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1页 |
2. 治理和善治理论 | 第21-22页 |
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二、临沧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第23-34页 |
(一) 临沧市概况 | 第23-24页 |
1. 地理位置优势 | 第23页 |
2. 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 第23页 |
3. 境外干扰因素多 | 第23-24页 |
4.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 第24页 |
(二) 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1. 改革开放前夕 | 第24页 |
2. 改革开放初—1992年 | 第24-25页 |
3. 1992 年—2000年 | 第25页 |
4. 2000 年—至今 | 第25-26页 |
(三) 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增强 | 第26-28页 |
2. 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3. 社会组织民主监管的推进 | 第29-30页 |
4.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加强 | 第30页 |
(四) 临沧市社会组织变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1. “被动”模式向“主动”模式转变 | 第30-31页 |
2. “人治”向“法治”转变 | 第31页 |
3. 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功能发挥不均衡 | 第31-32页 |
4. 多境外干扰因素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强化 | 第32页 |
(五) 临沧市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 第32-34页 |
1. 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合作者 | 第32页 |
2. 整合社会资源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 第32-33页 |
3. 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和宗教文化 | 第33页 |
4. 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 第33-34页 |
三、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一) 社会组织角色缺位与异化 | 第34-35页 |
(二) 社会组织对政府的资源依赖 | 第35-36页 |
(三) 形式主义盛行 | 第36-37页 |
(四) 问题诊断不准确 | 第37页 |
(五) 社会组织涉外活动不规范 | 第37-38页 |
四、制约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一) 内部因素 | 第38-40页 |
1. 内在动力不足 | 第38-39页 |
2. 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39-40页 |
(二) 外部因素 | 第40-43页 |
1. 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信任的环境 | 第40-42页 |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不明晰 | 第42页 |
3. 缺乏分类治理和源头治理思想 | 第42-43页 |
五、临沧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思考 | 第43-54页 |
(一) 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 | 第43-46页 |
1. 转变地方政府管理理念 | 第43-44页 |
2. 构建刚性监管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 第44-46页 |
3. 明确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职能边界 | 第46页 |
(二) 构建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新型伙伴关系 | 第46-49页 |
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 第46-47页 |
2. 明确发展阶段 | 第47-49页 |
3. 构建合作共赢 | 第49页 |
(三) 引导社会组织有效融入社会治理体系 | 第49-51页 |
1. 强化社会主动参与意识 | 第50页 |
2.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3. 强化造血模式 | 第51页 |
(四) 分类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 | 第51-54页 |
1. 分类治理 | 第51-52页 |
2. 源头治理 | 第52页 |
3. 规范社会组织涉外活动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