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关于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关于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本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我国被害人过错纳入被告人刑事归责的适用现状 | 第13-23页 |
2.1 我国被害人过错的刑事司法适用现状 | 第13-17页 |
2.2 我国被害人过错的刑事立法现状 | 第17-19页 |
2.3 我国被害人过错纳入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司法困境 | 第19-23页 |
3 被害人过错类型的划分 | 第23-42页 |
3.1 被害人过错界定 | 第23-30页 |
3.1.1 我国现行被害人过错理论考量 | 第23-25页 |
3.1.2 本文对于被害人过错的界定 | 第25-30页 |
3.2 现行被害人过错类型的划分 | 第30-34页 |
3.2.1 实务上被害人过错类型之划分 | 第30-31页 |
3.2.2 学理上被害人过错类型之划分 | 第31-34页 |
3.3 本文对被害人过错类型的划分 | 第34-42页 |
3.3.1 以被害人过错时的主观状态为分类标准的被害人过错 | 第34-39页 |
3.3.2 以被害人过错介入犯罪过程的阶段为分类标准的被害人过错 | 第39-42页 |
4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正当性阐述 | 第42-52页 |
4.1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传统理论反思 | 第42-45页 |
4.1.1 责任分担理论 | 第42-43页 |
4.1.2 谴责性降低理论 | 第43页 |
4.1.3 两大传统理论反思 | 第43-45页 |
4.2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正当性阐明 | 第45-52页 |
4.2.1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因果关系阐明 | 第46-50页 |
4.2.2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的有责性 | 第50-52页 |
5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2-60页 |
5.1 主观故意或过失的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2-54页 |
5.1.1 主观故意的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2-53页 |
5.1.2 主观过失的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3-54页 |
5.2 不同介入阶段下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4-58页 |
5.2.1 诱发型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4页 |
5.2.2 参与型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4-55页 |
5.2.3 承继型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5-58页 |
5.3 被害人过错类型交叉情况下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的具体适用 | 第58页 |
5.4 被害人过错影响被告人刑事归责与司法实践的衔接 | 第58-60页 |
6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