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梁启超道德观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导论第11-20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一)国内关于梁启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7-18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18页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8-20页
        (一)研究重点第18页
        (二)研究难点第18页
        (三)创新之处第18-20页
第一章 梁启超道德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理论渊源第20-29页
    一、梁启超道德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20-23页
        (一)政治现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第20-21页
        (二)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局部瓦解第21-22页
        (三)思想文化因素: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剧烈碰撞第22-23页
    二、梁启超道德观的理论渊源第23-29页
        (一)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继承第23-25页
        (二)受中国近代进步人士思想的影响第25-27页
        (三)以西方近代伦理思想为参照第27-29页
第二章 梁启超道德观的发展历程第29-37页
    一、梁启超道德观的萌芽时期第29-31页
        (一)受家庭影响读书和言传身教,传统道德观在心中萌芽第29-30页
        (二)学海堂求学具备传统道德观念,传统道德观基本形成第30-31页
        (三)接触西方道德观,新旧道德观开始碰撞第31页
    二、梁启超道德观的形成发展时期第31-34页
        (一)赴京倡新学求变法始涌救国热情,新道德观开始形成第32页
        (二)批判旧道德缺少民权、平等思想,新道德观基本形成第32-33页
        (三)批判道德不变论,新道德观进一步发展第33-34页
    三、梁启超道德观的成熟时期第34-37页
        (一)基于《新民说》提出新道德,新道德观开始成熟第34-35页
        (二)确立新儒家思想立场和方法,新道德观基本成熟第35-36页
        (三)主张以道德革命发展新道德,新道德观成熟第36-37页
第三章 梁启超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第37-51页
    一、梁启超道德观的主要内容第37-48页
        (一)人人独善其身的私德观第37-41页
        (二)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观第41-47页
        (三)提出公私德互补论第47-48页
    二、梁启超道德观的主要特征第48-51页
        (一)享有的权利性和应尽的义务性的一致第48-49页
        (二)新道德的建设性和旧道德的破坏性的统一第49-51页
第四章 梁启超道德观的历史评价及其现代价值第51-60页
    一、梁启超道德观的历史评价第51-55页
        (一)梁启超道德观的历史价值第51-53页
        (二)梁启超道德观的历史局限第53-55页
    二、梁启超道德观的现代价值第55-60页
        (一)有利于于提高国民私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55-56页
        (二)有助于养成公德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56-58页
        (三)有益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德格尔“存在历史观”初探—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问题而来
下一篇: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