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引言 | 第10-13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1.教科书 | 第13页 |
| 2.教科书比较 | 第13-14页 |
| 3.教学设计策略 | 第14页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21页 |
| 1.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 2.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 三、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页 |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23页 |
| 四、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及教学启示 | 第23-36页 |
| (一)知识编排 | 第23-24页 |
| (二)栏目设置 | 第24-27页 |
| (三)实验设置 | 第27-28页 |
| (四)插图设置 | 第28-30页 |
| (五)习例和例题 | 第30-33页 |
| (六)课题引入 | 第33-34页 |
| (七)科学方法 | 第34-36页 |
| 五、基于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36-42页 |
| (一)基于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的教学设计依据 | 第36-37页 |
| 1.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第36页 |
| 2.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结果及教学启示 | 第36页 |
| 3.学生认知水平 | 第36页 |
| 4.教师业务水平 | 第36-37页 |
| (二)基于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的教学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 1.可行性原则 | 第37页 |
| 2.探究性原则 | 第37页 |
| 3.发展性原则 | 第37页 |
| 4.启发性原则 | 第37页 |
| 5.趣味性原则 | 第37-38页 |
| (三)基于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38-42页 |
| 1.借鉴整合策略 | 第38页 |
| 2.知识结构策略 | 第38-39页 |
| 3.内容联系策略 | 第39-40页 |
| 4.过程突出策略 | 第40-41页 |
| 5.显隐统一策略 | 第41-42页 |
| 六、基于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比较的教学设计策略运用实例 | 第42-52页 |
| (一)教学设计实例 | 第42-48页 |
| (二)教学设计反思 | 第48-52页 |
| 七、研究结论与运用建议 | 第52-55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二)运用建议 | 第52-55页 |
| 八、研究反思与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 (一)研究反思 | 第55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教学设计策略运用实例 | 第60-85页 |
| 附录一 :简谐运动 | 第60-66页 |
| 附录二 :波的形成和传播 | 第66-71页 |
| 附录三 :单摆 | 第71-77页 |
| 附录四 :波的干涉 | 第77-83页 |
| 附录五 :波的形成与传播习题教学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