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热贡“蔡孜德裕”:隆务格曲流域“四寨子”人之身份演变与文化调适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摘要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0页
    第一节 身份与困惑: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3-16页
        一、“蔡孜德裕”第13-14页
        二、“蔡孜德裕”与“我”第14-16页
    第二节 他观我述: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第16-32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二、创新点与研究意义第23-24页
        三、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回溯第24-32页
    第三节 纵横贯穿: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32-40页
        一、研究方法第32-38页
        二、研究思路第38-40页
第二章 热贡与“蔡孜德裕”:自然地理与人文生境第40-61页
    第一节 赛莫炯:格曲流域的热贡第40-50页
        一、大小热贡:格曲流域地缘情境第40-42页
        二、扎尕日、格日纳、康伽:热贡地区历史人群活动第42-43页
        三、雪喀组织:传统的内十二族、外十八族第43-50页
    第二节 “蔡孜德裕”:格曲谷地的“四寨子”第50-61页
        一、“保安”的建制沿革与“蔡孜德裕”的形成第50-52页
        二、现实文本中的“蔡孜德裕”与其分布第52-61页
第三章 热贡的守戍者:汉藏文本中的历史与历史记忆第61-107页
    第一节 众说纷纭:分裂的历史记忆第61-78页
        一、藏文文献中的“蔡孜德裕”:吐蕃、松巴、木雅/霍尔第61-66页
        二、汉文文本中的“蔡孜德裕”:贵德十屯与保安四屯第66-78页
    第二节 祖先传说:来源问题的本土阐释第78-85页
        一、沃果日松巴仓:来自阿里三围的戍边者第78-80页
        二、年波麦恰麻日波尖:为皇帝戍边的霍尔人第80-81页
        三、来自卫藏阿里的吐蕃戍边者:藏父汉母的桑格雄第81-83页
        四、来自霍尔王的遗部或卫藏乌茹铎日代:“郭麻日”与“噶撒日”两兄弟第83-85页
    第三节 他称、自称与宗族世系第85-96页
        一、他称:“铎日铎”、“霍日”、“加蔡孜裕”、“土人”、“土番”第85-90页
        二、自称:部落名第90-93页
        三、年都乎土把总:“蔡孜德裕”总管族谱第93-96页
    小结第96-107页
第四章 从“朝廷官兵”到“隆务寺的属民”:神圣的建构第107-138页
    第一节 隆务大寺政教合一系统的形成第107-124页
        一、囊索与土把总:热贡地区的三大势力第107-117页
        二、隆务寺的建立与其政教合一系统第117-124页
    第二节 俄康到贡巴:格鲁派寺院的建立第124-133页
        一、噶悉与沃果日寺第124-126页
        二、投茂寺与上下桑格雄寺第126-128页
        三、年都乎寺第128-130页
        四、郭麻日、尕撒日寺与郭麻日佛塔第130-133页
    第三节 “蔡孜德裕”融入隆务寺政教合一系统的过程第133-138页
        一、改土归流与王喇夫旦事件:革除土兵第133-134页
        二、灵童降临于“蔡孜德裕”:三世夏日仓、三世嘉木样第134-136页
        三、城门上的嘛呢康与保安穆斯林的迁徙第136-138页
第五章 多元与共荣:山神信仰第138-187页
    第一节 域拉意达:热贡山神谱系第138-145页
        一、典型的隆务河谷地区山神谱系第138-140页
        二、茹拉、杰拉、典拉:山神类型第140-141页
        三、木洪康:众神会所第141-145页
    第二节 佛苯道共融:“蔡孜德裕”的山神谱系第145-171页
        一、沃果日的山神:阿尼达日加、念钦、瓦总、也通第145-153页
        二、上下桑格雄的山神:达日加坌松、格萨尔、赞果第153-158页
        三、年都乎的山神:果木日郎、格萨尔、夏琼、玛卿第158-163页
        四、郭麻日和尕撒日的山神:日郎、格萨尔、夏琼、咂第163-171页
    第三节 和而不同:一种非典型的山神信仰第171-184页
        一、赞、念、咂、鲁:兽面人体的苯教神灵第171-172页
        二、拉孜与日桑:以山为坐标的本地或跨地域的山神第172-173页
        三、“十二个日郎/木洪”:国家权力的介入与“汉神”信仰第173-184页
    小结第184-187页
第六章 “肖康”“乌秃”“鲁如”:仪式展演的文化表达第187-244页
    第一节 :人神共舞:“鲁如(纳统)”第187-210页
        一、人与神:“鲁如(纳统)”的分布与祭祀对象第187-190页
        二、军舞、神舞、龙舞:“蔡孜德裕”的“鲁如(纳统)”内容与过程第190-206页
        三、军训、农耕与祭神:“纳统(鲁如)”的起源及其演变、整合第206-210页
    第二节 来自众神的庇佑:“肖康”、“乌秃”第210-230页
        一、“肖康”:迎请四方神灵第210-223页
        二、年都乎的“邦”祭、“乌秃”第223-230页
    第三节 拉哇与傩祭:大小传统的对话与调适第230-244页
        一、拉哇与邦拉哇:拉哇的类型与功能第230-236页
        二、祭神之外:结伴与求子第236页
        三、驱鬼逐疫消灾:“肖康”、乌秃”、“鲁如”的来源及其整合第236-244页
第七章 操守与继承:言、衣、俗的表述第244-291页
    第一节 交际符号:语言文字第244-263页
        一、母语之一:蒙藏混合语第244-257页
        二、母语之一:汉藏混合语第257-261页
        三、藏语:交际语言与书写符号第261-263页
    第二节 文化的表征:服饰第263-268页
        一、希曷拉:生计方式的延伸第263-265页
        二、伯特、董:成人与富贵的象征第265-266页
        三、拉曷悉、牙日夏、赤裤:军事制服的标志第266-268页
    第三节 遗风新俗:人生礼仪与岁时节庆第268-291页
        一、从生到死:人生礼仪第268-281页
        二、特殊的日子:岁时节庆第281-286页
        三、娱乐、占卜第286-291页
第八章 我是谁:身份的困惑、寻求、表达第291-331页
    第一节 我们与他们:“蔡孜德裕”的族群意识第291-302页
        一、“蔡孜德裕”与周边群体的认同与区分第291-299页
        二、“蔡孜德裕”内部认同与区分第299-302页
    第二节 何去何从:被赋予的身份与认同抉择第302-317页
        一、“土族”:民族识别与被赋予的身份第302-304页
        二、两次身份证风波:身份与认同的冲突第304-308页
        三、“土族”的现代认同分歧与分层第308-317页
    第三节 文化归位:藏族认同的动态表达与调适第317-331页
        一、趋同排异:个人认同实践第317-320页
        二、集体记忆的强化与重构第320-328页
        三、通婚圈的限定第328-331页
结论:多元·互动·调适第331-341页
    一、多元与共存:“蔡孜德裕”的文化模式第331-335页
        (一)古羌藏文化:文化遗迹第331-332页
        (二)藏传佛教文化:文化核心第332-333页
        (三)统治阶层的意志与蒙古文化因子:文化基质第333页
        (四)汉藏合璧:国家权力的介入与汉文化要素第333-335页
    二、历时与共时:“蔡孜德裕”之身份的演变与文化调适特点第335-337页
        (一)求同存异:从历时性的纬度看文化调适特点第335-336页
        (二)趋同排异:从共时性的纬度看文化调适特点第336-337页
    三、文化·身份·认同:“蔡孜德裕”的田野经验与启示第337-341页
        (一)主体性的选择:多向调适与生存策略第337-338页
        (二)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第338-339页
        (三)文化表征与族群身份: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第339页
        (四)汉藏边界族群研究的学术视角与多向研究的价值第339-341页
参考文献第341-348页
    一、藏文文献类第341-343页
    二、外文文献类第343-345页
    三、汉文文献类第345-348页
附录第348-371页
    一、藏文拉丁转写对照表第348-349页
    二、山神祭祀经文与高僧传记木刻版影印版第349-350页
    三、婚礼颂词((?))、庆宴颂词((?))第350-366页
    四、调查问卷表第366-37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71-372页
致谢第372-373页

论文共3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网络和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技术转移主体特征影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转移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