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经济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1.1.3 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0-23页 |
1.3.1 体验式消费 | 第20-21页 |
1.3.2 大型购物中心 | 第21-22页 |
1.3.3 内部动线 | 第22-2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1.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23页 |
1.4.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及特征解析 | 第27-39页 |
2.1 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 第27-32页 |
2.1.1 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 第27-29页 |
2.1.2 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沿革 | 第29-32页 |
2.2 我国当代购物中心的特点 | 第32-34页 |
2.2.1 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32-34页 |
2.2.2 与传统商业空间的比较 | 第34页 |
2.3 我国当代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 第34-38页 |
2.3.1 业态多元化 | 第34-35页 |
2.3.2 购物娱乐化 | 第35页 |
2.3.3 空间多样化 | 第35-36页 |
2.3.4 主题个性化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体验消费下动线与空间的设计理论 | 第39-50页 |
3.1 当前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 第39-41页 |
3.1.1 人的需求层次 | 第39-40页 |
3.1.2 购物心理阶段 | 第40-41页 |
3.1.3 消费心理趋向 | 第41页 |
3.2 当前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 第41-42页 |
3.2.1 购物行为方式 | 第41-42页 |
3.2.2 购物行为趋势 | 第42页 |
3.3 购物心理和行为对消费空间的要求 | 第42-45页 |
3.3.1 安全性 | 第42-43页 |
3.3.2 可识别性 | 第43页 |
3.3.3 舒适性 | 第43-44页 |
3.3.4 体验性 | 第44-45页 |
3.3.5 易选择性 | 第45页 |
3.3.6 可信性 | 第45页 |
3.3.7 促进交往性 | 第45页 |
3.4 体验消费下动线与空间设计的关系 | 第45-46页 |
3.4.1 空间设计影响消费动线 | 第45页 |
3.4.2 消费动线决定空间设计 | 第45-46页 |
3.4.3 消费动线与空间设计的互动 | 第46页 |
3.5 购物中心内部动线空间的构成 | 第46-47页 |
3.5.1 点 | 第46-47页 |
3.5.2 线 | 第47页 |
3.5.3 面 | 第47页 |
3.6 内部动线设计的评价原则 | 第47-49页 |
3.6.1 可达性 | 第47-48页 |
3.6.2 可识别性 | 第48-49页 |
3.6.3 人性化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内部水平动线与空间设计 | 第50-68页 |
4.1 水平动线组织模式归纳与比较 | 第50-58页 |
4.1.1 线式组织模式 | 第51-53页 |
4.1.2 辐射式组织模式 | 第53-54页 |
4.1.3 环式组织模式 | 第54-55页 |
4.1.4 网格式组织模式 | 第55-57页 |
4.1.5 混合式组织模式 | 第57-58页 |
4.2 基于体验消费的水平动线组织原则 | 第58-63页 |
4.2.1 动线形成回路 | 第59页 |
4.2.2 动线曲直结合 | 第59-60页 |
4.2.3 方向转换自然 | 第60页 |
4.2.4 空间收放有序 | 第60-61页 |
4.2.5 动线长度适宜 | 第61-63页 |
4.3 水平动线设计策略 | 第63-67页 |
4.3.1 出入口位置 | 第63-64页 |
4.3.2 采用循环型动线组织模式 | 第64页 |
4.3.3 节点空间的运用 | 第64页 |
4.3.4 主力店的合理布置 | 第64-65页 |
4.3.5 内部空间的人性化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内部垂直动线与空间设计 | 第68-82页 |
5.1 垂直交通设施的分类与特点比较 | 第68-74页 |
5.1.1 自动扶梯 | 第68-71页 |
5.1.2 自动步道 | 第71页 |
5.1.3 电梯 | 第71-72页 |
5.1.4 楼梯 | 第72页 |
5.1.5 坡道 | 第72-74页 |
5.2 垂直动线设计策略 | 第74-81页 |
5.2.1 垂直交通设施的合理布置 | 第74-77页 |
5.2.2 垂直业态的合理布局 | 第77-80页 |
5.2.3 不同楼层人流的引入 | 第80-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内部动线节点与空间的体验式设计 | 第82-101页 |
6.1 动线节点空间设计 | 第82-90页 |
6.1.1 中庭 | 第82-87页 |
6.1.2 边庭 | 第87-88页 |
6.1.3 内广场 | 第88-90页 |
6.2 空间界面要素的体验式设计 | 第90-93页 |
6.2.1 顶界面 | 第90-91页 |
6.2.2 侧界面 | 第91-92页 |
6.2.3 底界面 | 第92-93页 |
6.3 空间环境要素的体验式设计 | 第93-97页 |
6.3.1 界面材质的运用 | 第93页 |
6.3.2 光环境与色环境设计 | 第93-95页 |
6.3.3 绿化景观与附属设施设计 | 第95-97页 |
6.4 节点空间的体验式设计策略 | 第97-100页 |
6.4.1 宜人的尺度 | 第97页 |
6.4.2 诱导性 | 第97页 |
6.4.3 个性化 | 第97-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108-109页 |
附录 C(大型购物中心内部动线与空间体验的问卷调查) | 第109-111页 |
附录 D(购物中心各层主要商铺和业态调查统计表)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