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社区治理研究综述 | 第9页 |
1.2.2 智慧社区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社区 | 第15-16页 |
2.1.2 智慧社区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社区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3 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实践探索 | 第21-32页 |
3.1 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建设背景 | 第21页 |
3.1.1 基础设施薄弱 | 第21页 |
3.1.2 人员成分复杂 | 第21页 |
3.1.3 开放管理较难 | 第21页 |
3.2 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建设现状 | 第21-26页 |
3.2.1 搭建“智慧社区”智能平台 | 第22-24页 |
3.2.2 推进“智慧社区”政务管理 | 第24-25页 |
3.2.3 推进“智慧社区”社务管理 | 第25-26页 |
3.2.4 注重“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 第26页 |
3.3 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建设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3.3.1 试点建设缺乏规划和指导 | 第28页 |
3.3.2 物业管理“智慧化”不明显 | 第28页 |
3.3.3 居民感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 第28-29页 |
3.4 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4.1 建设理念模糊 | 第30-31页 |
3.4.2 建设主体单一 | 第31页 |
3.4.3 建设环境受限 | 第31页 |
3.4.4 建设宣传欠缺 | 第31-32页 |
4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实践及启示 | 第32-36页 |
4.1 新加坡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 | 第32-33页 |
4.2 江苏无锡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 | 第33-34页 |
4.3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的经验启示 | 第34-36页 |
4.3.1 政府部门科学统筹规划是基础 | 第35页 |
4.3.2 物业公司综合服务平台是保障 | 第35页 |
4.3.3 社区居民广泛支持参与是动力 | 第35-36页 |
5 优化扬州市宝带“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政府部门: 注重顶层设计 | 第36-39页 |
5.1.1 优化“智慧社区”平台 | 第36-37页 |
5.1.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37-38页 |
5.1.3 完善智慧服务体系 | 第38-39页 |
5.1.4 注重介绍推广应用 | 第39页 |
5.2 物业公司: 打造社区生态圈 | 第39-40页 |
5.2.1 改变传统物业模式 | 第39-40页 |
5.2.2 开拓便民服务渠道 | 第40页 |
5.2.3 倡导社区共治理念 | 第40页 |
5.3 社区居民: 坚持共建共治 | 第40-42页 |
5.3.1 鼓励志愿队伍发展 | 第40页 |
5.3.2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 | 第40-41页 |
5.3.3 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