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以贵州两代苗族“鬼师”的人生史为中心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37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26页 |
(一)关于主体间性的讨论 | 第12-18页 |
(二)关于文化认同的探讨 | 第18-21页 |
(三)关于苗族丧葬的研究 | 第21-26页 |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6-28页 |
(一)研究对象—苗族“鬼师” | 第26-2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四、总体框架、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一)总体框架 | 第28-2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9页 |
五、理论运用、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一)理论运用 | 第29-3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第31页 |
(一)创新点 | 第31页 |
(二)不足 | 第31页 |
七、田野点与田野调查经历 | 第31-37页 |
(一)田野点 | 第31-32页 |
(二)田野调查经历 | 第32-37页 |
第一章 何谓苗族“鬼师” | 第37-44页 |
一、“鬼师”的名称 | 第37-38页 |
二、“鬼师”的角色与地位 | 第38页 |
三、“鬼师”的职能 | 第38-42页 |
四、曹氏“鬼师”源流考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鬼师”曹友林的人生史 | 第44-62页 |
一、出生 | 第44-55页 |
三、分家 | 第55-56页 |
四、修葺祖坟 | 第56-58页 |
五、友林与“鬼师” | 第58-62页 |
第三章 “鬼师”曹正阳的人生史 | 第62-76页 |
一、童年 | 第63-66页 |
二、谈故乡 | 第66-69页 |
三、谈父亲 | 第69-72页 |
四、正阳与“鬼师” | 第72-76页 |
第四章 主体间性下的文化认同 | 第76-83页 |
一、“鬼师文化”与“鬼师” | 第76-79页 |
二、认同“鬼师”的精神镜像 | 第79-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一 ,匠师曹国富的人生 | 第89-96页 |
附录二 ,曹友林家的祖屋 | 第96-102页 |
附录三 ,田野调查影像集 | 第102-105页 |
附录四 ,笔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