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动力机器基础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动力机器基础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与计算的基本要求与控制标准 | 第15-17页 |
1.2.4 钢井架受力与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提升机钢绳动张力计算 | 第24-38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钢丝绳动张力求解 | 第24-34页 |
2.2.1 模型建立 | 第24-28页 |
2.2.2 利用模态分析法求解离散系统的动力响应 | 第28-33页 |
2.2.3 提升钢绳张力 | 第33-34页 |
2.3 新城金矿提升机钢绳动张力计算 | 第34-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3 提升荷载条件下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研究 | 第38-66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提升机基础振动监测方案 | 第38-42页 |
3.2.1 提升机概况 | 第39页 |
3.2.2 水文地质情况 | 第39页 |
3.2.3 基础尺寸 | 第39页 |
3.2.4 现场振动监测的试验目的 | 第39-40页 |
3.2.5 监测仪器设备及相关数据采集软件 | 第40页 |
3.2.6 试验与监测步骤 | 第40-42页 |
3.3 典型监测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4 提升运行过程中提升机受力特点 | 第43-44页 |
3.5 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 第44-64页 |
3.5.1 基本理论 | 第44-47页 |
3.5.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7-53页 |
3.5.3 模态分析 | 第53-55页 |
3.5.4 提升荷载条件下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分析 | 第55-64页 |
3.6 小结 | 第64-66页 |
4 扩能提升条件下钢井架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第66-124页 |
4.1 前言 | 第66-67页 |
4.2 混合井井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67-73页 |
4.2.1 有限元模型 | 第67-68页 |
4.2.2 模态反应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4.2.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69-73页 |
4.3 不同荷载效应组合条件下井架受力与变形分析 | 第73-119页 |
4.3.1 井架荷载与荷载效应组合 | 第73-77页 |
4.3.2 不同荷载状态条件下井架结构的受力与变形 | 第77-119页 |
4.4 预警值的确定 | 第119-122页 |
4.4.1 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检验 | 第119页 |
4.4.2 预警值确定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 | 第119-122页 |
4.5 小结 | 第122-124页 |
5 扩能条件下提升机与井架基础沉降规律与趋势分析 | 第124-142页 |
5.1 前言 | 第124页 |
5.2 沉降监测方案 | 第124-126页 |
5.2.1 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 第124-125页 |
5.2.2 观测精度 | 第125页 |
5.2.3 观测频率 | 第125-126页 |
5.3 灰色预测模型 | 第126-132页 |
5.3.1 灰色预测 | 第126-127页 |
5.3.2 GM(1,1)灰色预测 | 第127-131页 |
5.3.3 等维新息模型 | 第131-132页 |
5.4 基于等维新息模型的提升机与井架基础沉降趋势分析 | 第132-139页 |
5.4.1 提升机基础沉降 | 第132-133页 |
5.4.2 井架基础沉降 | 第133-135页 |
5.4.3 基础沉降趋势分析 | 第135-139页 |
5.5 提升机与井架基础异位预警的确定 | 第139-140页 |
5.5.1 提升机基础异位预警 | 第139页 |
5.5.2 井架基础异位预警 | 第139-140页 |
5.6 小结 | 第140-142页 |
6 混合井提升系统安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 第142-152页 |
6.1 引言 | 第142页 |
6.2 建设目标 | 第142-143页 |
6.2.1 总体目标 | 第142页 |
6.2.2 具体目标 | 第142-143页 |
6.3 系统的结构 | 第143-150页 |
6.3.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143页 |
6.3.2 系统总体构架 | 第143-144页 |
6.3.3 监测预警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144-148页 |
6.3.4 监测预警系统的软件构成 | 第148-150页 |
6.4 系统预警功能的实现 | 第150-151页 |
6.5 小结 | 第151-152页 |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52-15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7.2 创新点 | 第153页 |
7.3 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9页 |
作者简历 | 第159-16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0-161页 |
附件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