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墙体热湿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论文创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理论 | 第19-33页 |
2.1 墙体热传递 | 第19-21页 |
2.1.1 传热的方式 | 第19页 |
2.1.2 传热的机理 | 第19页 |
2.1.3 理论研究热传递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 墙体湿传递 | 第21-24页 |
2.2.1 建筑传湿的方式与影响 | 第21-22页 |
2.2.2 理论研究湿空气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 墙体热湿耦合影响 | 第24页 |
2.4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种类 | 第24-31页 |
2.4.1 围护结构保温种类介绍 | 第24-27页 |
2.4.2 外墙外保温 | 第27-28页 |
2.4.3 外墙内保温 | 第28-29页 |
2.4.4 外墙夹心保温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墙体热湿传递计算软件 | 第33-57页 |
3.1 软件的功能及理论基础 | 第33-43页 |
3.1.1 软件的功能 | 第33页 |
3.1.2 软件的理论基础 | 第33-40页 |
3.1.3 软件的使用过程 | 第40-41页 |
3.1.4 软件的流程图 | 第41-43页 |
3.2 软件的介绍与计算 | 第43-48页 |
3.3 理论验证软件 | 第48-55页 |
3.3.1 理论方法计算 | 第48-51页 |
3.3.2 软件方法计算 | 第51-54页 |
3.3.3 对比结果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墙体热湿实验与软件计算对比 | 第57-87页 |
4.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57-59页 |
4.1.1 实验物品 | 第57页 |
4.1.2 重要的实验设备 | 第57-59页 |
4.2 实验的流程与数据 | 第59-69页 |
4.2.1 具体流程 | 第59-61页 |
4.2.2 实验数据 | 第61-69页 |
4.3 实验测得的数据与软件的对比 | 第69-85页 |
4.3.1 重量含湿率与相对湿度之间关系 | 第69-72页 |
4.3.2 对比结果 | 第7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墙体热湿传递的优化方法与案例分析 | 第87-103页 |
5.1 墙体改造优化方法 | 第87-93页 |
5.1.1 改变材料类型 | 第87-88页 |
5.1.2 改变材料顺序 | 第88-89页 |
5.1.3 增加材料层数(以添加隔气层为例) | 第89-91页 |
5.1.4 添加空气间层 | 第91页 |
5.1.5 进行透气处理 | 第91-93页 |
5.1.6 面层材料处理 | 第93页 |
5.2 墙体热湿传递计算软件的实际应用 | 第93-101页 |
5.2.1 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 第93页 |
5.2.2 工程条件 | 第93-94页 |
5.2.3 软件分析 | 第94-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本文的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图录 | 第109-113页 |
表录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