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硫化砷渣中硫的氧化与分离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砷的形态及分布第13-14页
    1.2 砷污染及危害第14-16页
        1.2.1 砷对土壤的危害第14页
        1.2.2 砷对水体的危害第14-15页
        1.2.3 砷对人类的危害第15-16页
    1.3 硫化砷渣的来源及危害第16-17页
    1.4 硫化砷渣的处理研究第17-20页
        1.4.1 火法第17页
        1.4.2 碱性浸出法第17页
        1.4.3 高价铁盐浸出法第17-18页
        1.4.4 加压浸出法第18-19页
        1.4.5 硫酸铜置换法第19-20页
    1.5 硫资源的分布及应用第20-25页
        1.5.1 硫资源的分布第20-22页
        1.5.2 硫化物的转化体系第22-23页
        1.5.3 硫化物的氧化第23-25页
    1.6 元素硫的回收方法第25-27页
        1.6.1 物理法第25-27页
        1.6.2 化学法第27页
    1.7 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9-35页
    2.1 实验原料第29页
    2.2 实验试剂第29-31页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1页
    2.4 实验方法第31-35页
        2.4.1 总砷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2.4.2 固体中总砷的测定方法第32页
        2.4.3 单质硫的测定方法[87]第32-33页
        2.4.4 氢氧化钠浸取实验第33页
        2.4.5 二硫化碳固-液萃取单质硫实验第33-34页
        2.4.6 二甲苯固-液萃取单质硫实验第34-35页
第三章 硫化砷渣的自氧化的研究第35-41页
    3.1 硫化砷渣在自然环境中物相变化第35-36页
    3.2 温度对硫化砷渣氧化影响第36-37页
    3.3 水洗对硫化砷渣氧化影响第37-38页
    3.4 空气流量对硫化砷渣氧化影响第38页
    3.5 硫化砷渣SEM表征分析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硫化砷渣强化氧化研究第41-57页
    4.1 氧气第41页
    4.2 双氧水第41-46页
        4.2.1 双氧水氧化热力学分析第41-42页
        4.2.2 双氧水用量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42-44页
        4.2.3 双氧水氧化时间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44-45页
        4.2.4 氧化产物XRD分析第45-46页
    4.3 次氯酸钠第46-49页
        4.3.1 次氯酸钠用量对刘自力转化影响第47-48页
        4.3.2 次氯酸钠氧化时间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48页
        4.3.3 氧化产物XRD分析第48-49页
    4.4 高锰酸钾第49-52页
        4.4.1 高锰酸钾用量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50页
        4.4.2 高锰酸钾氧化时间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50-51页
        4.4.3 氧化产物XRD分析第51-52页
    4.5 六水合三氯化铁第52-55页
        4.5.1 六水合三氯化铁用量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52-53页
        4.5.2 六水合三氯化铁氧化时间对硫离子转化影响第53-54页
        4.5.3 氧化产物XRD分析第54-55页
    4.6 最佳氧化产物SEM-EDS表征分析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碱浸回收氧化后硫化砷渣中单质硫第57-64页
    5.1 碱浸热力学分析第57页
    5.2 正交试验第57-59页
    5.3 单因素实验第59-62页
        5.3.1 固液比的影响第59-60页
        5.3.2 NaOH浓度的影响第60页
        5.3.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0-61页
        5.3.4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1-62页
    5.4 浸出产物XRD分析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固-液萃取单质硫第64-71页
    6.1 固-液萃取第64页
    6.2 二硫化碳的理化性质第64-66页
        6.2.1 单质硫回收实验第64-65页
        6.2.2 产物及结果分析第65-66页
    6.3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第66-68页
        6.3.1 固液比的影响第66-67页
        6.3.2 萃取时间的影响第67-68页
        6.3.3 结果及产物分析第68页
    6.4 萃取产物SEM-EDS表征分析第68-69页
    6.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7.1 结论第71-72页
    7.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镍的吸附
下一篇:壳聚糖/丝心蛋白释药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