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缩略词和计量单位注释说明 | 第14-1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3 纤维素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15-17页 |
1.3.1 纤维素的来源和利用 | 第16页 |
1.3.2 纤维素的结构及其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3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第17页 |
1.4 纤维素酶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1 纤维素酶及活力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纤维素酶的来源 | 第18页 |
1.5 纤维素酶高酶活菌株的选育 | 第18-21页 |
1.5.1 诱变育种 | 第18-19页 |
1.5.2 杂交育种和准性杂交 | 第19页 |
1.5.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9-20页 |
1.5.4 基因工程技术和DNA改组技术 | 第20-21页 |
1.5.5 基因组改组技术 | 第21页 |
1.6 嗜热侧孢霉的特性及应用 | 第21-23页 |
1.6.1 嗜热侧孢霉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21-22页 |
1.6.2 嗜热侧孢霉的应用 | 第22页 |
1.6.3 嗜热侧孢霉纤维素酶高活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7.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嗜热侧孢霉2441纤维素酶产酶条件优化及酶的特性 | 第25-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剂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3 实验菌株 | 第25-26页 |
2.1.4 培养基 | 第26页 |
2.1.5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1.6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1.7 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 第26页 |
2.1.8 酶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2.1.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7-35页 |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2.2.2 纤维素酶的反应初速度 | 第28页 |
2.2.3 产酶培养基优化结果 | 第28-33页 |
2.2.4 优化前后的验证试验 | 第33页 |
2.2.5 嗜热侧孢霉2441纤维素酶的特性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对嗜热侧孢霉2441的诱变选育 | 第37-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试剂和材料 | 第3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1.3 实验菌株 | 第37-38页 |
3.1.4 培养基 | 第38页 |
3.1.5 刚果红微晶纤维素初筛平板的确定 | 第38-39页 |
3.1.6 单孢子悬液制备 | 第39页 |
3.1.7 UV对嗜热侧孢霉2441的诱变 | 第39-40页 |
3.1.8 NTG对嗜热侧孢霉2441的诱变 | 第40页 |
3.1.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刚果红微晶纤维素初筛平板的确定 | 第40-43页 |
3.2.2 UV诱变选育嗜热侧孢霉2441的高酶活菌株 | 第43-45页 |
3.2.3 诱变选育嗜热侧孢霉2441的高酶活菌株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嗜热侧孢霉2441抗性突变株的选育 | 第49-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试剂和材料 | 第4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1.3 实验菌株 | 第49页 |
4.1.4 培养基 | 第49-50页 |
4.1.5 七叶苷葡萄糖初筛平板的确定 | 第50页 |
4.1.6 制霉菌素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0页 |
4.1.7 NTG选育抗葡萄糖效应突变株 | 第50-51页 |
4.1.8 UV诱变选育抗制霉菌素突变株 | 第51页 |
4.1.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2.1 七叶苷初筛平板中葡萄糖含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2 制霉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3 抗葡萄糖效应突变株的筛选 | 第53-54页 |
4.2.4 抗制霉菌素突变株的筛选 | 第54-55页 |
4.3 讨论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嗜热侧孢霉2441中温型突变株的选育 | 第57-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5.1.1 试剂和材料 | 第5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5.1.3 实验菌株 | 第57页 |
5.1.4 培养基 | 第57-58页 |
5.1.5 UV选育中温型突变株 | 第58页 |
5.1.6 中温型突变株最适产酶温度的测定 | 第58页 |
5.1.7 中温型突变株纤维素酶特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5.1.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9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2.1 中温型突变株的选育 | 第59-60页 |
5.2.2 中温型突变株产酶的最适温度 | 第60-61页 |
5.2.3 中温型突变株纤维素酶的特性 | 第61-62页 |
5.3 讨论 | 第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嗜热侧孢霉2441突变株多亲本原生质体融合 | 第63-7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6.1.1 试剂和材料 | 第63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6.1.3 实验菌株 | 第63页 |
6.1.4 培养基 | 第63-64页 |
6.1.5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4-65页 |
6.1.6 原生质体的灭活及再生 | 第65页 |
6.1.7 原生质体融合及筛选 | 第65-66页 |
6.1.8 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66页 |
6.1.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6.2.1 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条件的确定 | 第66-69页 |
6.2.2 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69-70页 |
6.2.3 原生质体融合筛选结果 | 第70-71页 |
6.2.4 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71页 |
6.3 讨论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