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10-14页 |
1.2.1 概述 | 第10页 |
1.2.2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微观机制 | 第10-11页 |
1.2.3 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条件 | 第11-12页 |
1.2.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4页 |
1.3 氢键 | 第14-16页 |
1.3.1 氢键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 第14页 |
1.3.2 氢键的概述 | 第14页 |
1.3.3 形成氢键的条件 | 第14-15页 |
1.3.4 氢键的键能 | 第15页 |
1.3.5 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 | 第15-16页 |
1.3.6 氢键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及原因 | 第16页 |
1.4 生物活性物质 | 第16-18页 |
1.4.1 生物活性物质概述 | 第16-17页 |
1.4.2 色酮类衍生物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0-21页 |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21-22页 |
2.3 过渡态理论 | 第22页 |
2.4 溶剂化效应 | 第22-24页 |
第三章 2-(喹啉-2-基)-3-羟基色酮(Q3HC)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 第24-43页 |
3.1 前言 | 第24-25页 |
3.2 计算细节 | 第25页 |
3.3 优化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3.4 红外振动光谱(IR)分析 | 第28-30页 |
3.4.1 红外振动光谱简介 | 第28页 |
3.4.2 红外振动光谱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3.5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30-32页 |
3.5.1 吸收光谱概述 | 第30页 |
3.5.2 荧光光谱概述 | 第30-31页 |
3.5.3 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6 Q3HC-A、Q3HC-B和Q3HC-C三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 第32-34页 |
3.7 前线轨道分析 | 第34-37页 |
3.7.1 前线轨道理论概述 | 第34-35页 |
3.7.2 前线轨道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5-37页 |
3.8 势能曲线分析 | 第37-40页 |
3.8.1 Leffer-Hammond假设 | 第37页 |
3.8.2 内禀反应坐标理论 | 第37页 |
3.8.3 Q3HC分子基态与第一激发态势能曲线分析 | 第37-40页 |
3.9 基于约化密度梯度(RDG)方法辨别弱相互作用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