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与“汉道”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知识谱系:文学书写与历史书写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汉道”的书写 | 第23-36页 |
第一节 从“周道”到“汉道” | 第24-29页 |
第二节 奉天法古:“汉道”的核心思想 | 第29-33页 |
第三节 作为后世典范的治国治天下之道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安世房中歌》与“汉道”初兴 | 第36-49页 |
第一节 帝国的政治文化困局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宗庙祭乐里的“汉道” | 第40-46页 |
1.重建礼乐制度 | 第40-41页 |
2.书写文化融合 | 第41-43页 |
3.塑造高祖形象 | 第43-45页 |
4.教导宗室、民众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孝道昌盛之先声 | 第46-49页 |
第三章 《郊祀歌》、《铙歌》与西汉中期的“汉道” | 第49-62页 |
第一节 神仙信仰与武昭宣时代 | 第50-55页 |
第二节 天人感应中的“汉道”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太平”之世治夷狄 | 第58-62页 |
第四章 东汉乐府与“汉道”新变 | 第62-72页 |
第一节 “宣布图谶于天下” | 第63-68页 |
1.汉之谶纬与新之符命 | 第63-65页 |
2.谶纬影响下的乐府创作 | 第65-66页 |
3.谶纬与童谣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 第68-72页 |
1.东汉士大夫与“汉道” | 第68-70页 |
2.东汉乐府中的士大夫形象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