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9页 |
1.1 Harping蛋白诱导的植物抗病反应 | 第16-19页 |
1.1.1 hrp基因的功能及Harpin蛋白的遗传学特征 | 第16-17页 |
1.1.2 Harpin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1.1.3 Harpin蛋白的生物功能 | 第18-19页 |
1.1.4 转Harpin蛋白编码基因的植物改良 | 第19页 |
1.2 大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第19-20页 |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 第20-22页 |
1.4 植物的诱导防御及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机理 | 第22-31页 |
1.4.1 植物的抗病的信号途径及调控机制 | 第23-27页 |
1.4.2 植物抗病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27-30页 |
1.4.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5 我国发展转基因大豆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1.6 抗病转基因大豆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9页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hrpZpsta基因的优化及在大豆中的遗传转化 | 第39-53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2.2.2 基因及菌株 | 第40页 |
2.2.3 试剂 | 第40页 |
2.2.4 实验试剂配制 | 第40-41页 |
2.2.5 引物 | 第41-42页 |
2.2.6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2.3.1 hrpZPsta基因优化及载体构建 | 第42页 |
2.3.2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2-4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2.4.1 hrpZpsta基因的优化 | 第46-47页 |
2.4.2 以Bar为选择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页 |
2.4.3 大豆遗传转化与T0代转基因单株的获得 | 第47-52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HrpZm功能解析与抗性种质材料筛选 | 第53-95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3.2.2 Western杂交抗体 | 第53页 |
3.2.3 引物 | 第53-54页 |
3.2.4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3.2.5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4-70页 |
3.3.1 转基因后代单株 PCR 检测 | 第54-55页 |
3.3.2 转基因后代单株Bar试纸条检测 | 第55页 |
3.3.3 转基因后代单株抗草丁膦筛选 | 第55页 |
3.3.4 转基因后代的Southernblot杂交检测 | 第55-64页 |
3.3.5 转基因后代的RT-PCR检测 | 第64-66页 |
3.3.6 转基因后代的Westernblot杂交检测 | 第66-67页 |
3.3.7 转基因后代的ELISA杂交检测 | 第67-68页 |
3.3.8 转基因后代的Realtime-PCR检测 | 第68-69页 |
3.3.9 受体材料及后代转基因株系生物学功能鉴定及筛选 | 第69-70页 |
3.3.10 转hrpZm基因株系遗传和抗病性的稳定性研究 | 第70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70-93页 |
3.4.1 T_1代转基因材料材料的筛选和获得 | 第70页 |
3.4.2 T_2代转基因后代HrpZm功能鉴定及材料筛选 | 第70-74页 |
3.4.3 T_3代转基因后代HrpZm功能鉴定及材料筛选 | 第74-80页 |
3.4.4 T_4代转基因后代HrpZm功能鉴定及材料筛选 | 第80-88页 |
3.4.5 T_5代转基因后代HrpZm功能鉴定及材料筛选 | 第88-91页 |
3.4.6 稳定遗传新种质的获得 | 第91-93页 |
3.5 讨论与结论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大豆抗病信号途径对HrpZm的响应 | 第95-115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4.2.1 材料 | 第95页 |
4.2.2 接种方法 | 第95-9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6-103页 |
4.3.1 信号途径关键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96页 |
4.3.2 转hrpZm基因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株系抗病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第96-10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1页 |
4.4.1 植物抗病信号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103-109页 |
4.4.2 植物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9-111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