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 第14-15页 |
1.2 我国玉米生产概括 | 第15-16页 |
1.2.1 全国生产概括 | 第15页 |
1.2.2 山西省生产概括 | 第15-16页 |
1.3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研究 | 第16页 |
1.3.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研究 | 第16-17页 |
1.4 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22页 |
1.4.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第17页 |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技术 | 第17-21页 |
1.4.2.1 形态学标记 | 第17-18页 |
1.4.2.2 细胞学标记 | 第18页 |
1.4.2.3 蛋白质生化标记 | 第18-19页 |
1.4.2.4 DNA分子标记 | 第19-21页 |
1.4.3 分子标记在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玉米自交系表型性状调查 | 第23-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2.1.2 方法 | 第23-25页 |
2.1.2.1 田间试验 | 第23页 |
2.1.2.2 表型性状调查 | 第23页 |
2.1.2.3 表型性状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1 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2.2.2 表型变异度分析 | 第26页 |
2.3 讨论 | 第26-32页 |
2.3.1 玉米的表型性状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传资源 | 第26页 |
2.3.2 表型性状选择潜力的大小 | 第26-32页 |
3 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2-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9页 |
3.1.1 材料 | 第32页 |
3.1.2 方法 | 第32-39页 |
3.1.2.1 玉米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3.1.2.2 传统CTAB法提取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 | 第33-34页 |
3.1.2.3 改良CTAB法提取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 | 第34页 |
3.1.2.4 玉米干种子DNA浓度检测 | 第34页 |
3.1.2.5 SSR分子标记引物 | 第34-36页 |
3.1.2.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 | 第36页 |
3.1.2.7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6-38页 |
3.1.2.8 银染 | 第38页 |
3.1.2.9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3.2.1 玉米基因组DNA的纯度和浓度 | 第39-41页 |
3.2.2 琼脂糖凝胶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2.3 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3.2.4 玉米自交系中检测到的稀有和特有等位基因数 | 第44-47页 |
3.2.5 遗传变异分析 | 第47页 |
3.2.6 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划分 | 第47-50页 |
3.2.6.1 聚类分析 | 第47-49页 |
3.2.6.2 主坐标分析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3.1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良 | 第50-51页 |
3.3.2 SSR分子标记引物的确定 | 第51页 |
3.3.3 异质株的确定 | 第51页 |
3.3.4 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划分 | 第51-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