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乐舞形象研究--以护法神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专著类 | 第11-12页 |
| (二)论文类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3页 |
| 四、研究难点 | 第13-14页 |
| 五、名词解释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护法神的由来与分类 | 第16-32页 |
| 一、护法神概述 | 第16-17页 |
| (一)护法神在佛教中的职能 | 第16页 |
| (二)护法神的由来 | 第16-17页 |
| 二、护法神的分类 | 第17-32页 |
| (一)天王 | 第17-22页 |
| 1.隋唐天王特点 | 第18-19页 |
| (1)隋朝时期天王的特点 | 第18页 |
| (2)唐朝时期天王的特点 | 第18-19页 |
| 2.天王形象的整理 | 第19-20页 |
| (1)敦煌藏经洞里的天王 | 第19-20页 |
| (2)汉传佛教中的天王 | 第20页 |
| 3.天王手持法器 | 第20-22页 |
| (二)金刚 | 第22-25页 |
| 1.金刚与天王的区别 | 第23页 |
| 2.金刚所用的法器 | 第23-25页 |
| (1)金刚铃 | 第23-25页 |
| (2)剑 | 第25页 |
| (三)力士 | 第25-27页 |
| 1.力士与天王、金刚的区别 | 第26-27页 |
| 2.力士所用的法器 | 第27页 |
| (四)药叉 | 第27-32页 |
| 1.药叉在古印度中的形象 | 第28页 |
| 2.药叉在敦煌莫高窟内出现的时期 | 第28-29页 |
| 3.药叉的特点 | 第29-30页 |
| (1)独有的外在特征 | 第30页 |
| (2)丰富的乐器道具 | 第30页 |
| (3)独特的头上佛光 | 第30页 |
| (4)舞蹈动势渊源流长 | 第30页 |
| 4.药叉与天王、金刚、力士的区别 | 第30-32页 |
| (1)神位不同 | 第30-31页 |
| (2)外在特征不同 | 第31页 |
| (3)所持道具不同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护法神的美学特征 | 第32-41页 |
| 一、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 | 第32-33页 |
| 二、“乐舞不分”和“动静结合”的美学特征 | 第33-36页 |
| 三、对称的美学特征 | 第36-38页 |
| 四、曲线美学特征 | 第38-40页 |
| 五、阳刚的美学特征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护法神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运用 | 第41-66页 |
| 一、护法神之间的个性和共性 | 第41-43页 |
| 二、天王的运用 | 第43-49页 |
| (一)天王的手型 | 第43-45页 |
| (二)天王的舞蹈实例 | 第45-49页 |
| 三、金刚的运用 | 第49-56页 |
| (一)金刚的手型 | 第50-51页 |
| (二)金刚的体态 | 第51页 |
| (三)金刚的舞蹈实例 | 第51-56页 |
| 四、力士的运用 | 第56-61页 |
| 五、药叉的运用 | 第61-66页 |
| 第四章 敦煌男子舞蹈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66-72页 |
| 一、原型依托的挖掘与整理 | 第67-68页 |
| 二、教材编著 | 第68-69页 |
| 三、作品创作 | 第69-72页 |
| (一)纵向继承 | 第70页 |
| (二)横向吸收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