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缓蚀剂分类 | 第9页 |
1.2.2 缓蚀剂的发展方向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缓蚀剂缓蚀机理及评价方法 | 第12-18页 |
2.1 缓蚀剂缓蚀机理 | 第12-14页 |
2.1.1 有机缓蚀剂在界面反应成膜理论 | 第13页 |
2.1.2 缓蚀剂的协同作用 | 第13-14页 |
2.2 缓蚀剂性能的评价法 | 第14-18页 |
第三章 不同压井液体系中的腐蚀规律研究 | 第18-42页 |
3.1 KCl体系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18-25页 |
3.1.1 KCl压井液的密度与盐浓度的关系 | 第18页 |
3.1.2 N80钢在KCl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18-22页 |
3.1.3 13Cr钢在KCl压井液中腐蚀规律 | 第22-25页 |
3.2 硝酸钠体系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25-31页 |
3.2.1 硝酸钠体系压井液的密度与盐浓度的关系 | 第25-26页 |
3.2.2 N80钢在硝酸钠体系压井液中腐蚀规律 | 第26-28页 |
3.2.3 13Cr钢在硝酸钠压井液中腐蚀规律 | 第28-31页 |
3.3 甲酸钠体系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31-36页 |
3.3.1 甲酸钠压井液的密度与盐浓度的关系 | 第31页 |
3.3.2 N80钢在甲酸钠体系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31-34页 |
3.3.3 13Cr钢在甲酸钠体系压井液中的腐蚀规律 | 第34-36页 |
3.4 CO_2对压井液体系N80钢和13Cr不锈钢腐蚀速度的影响 | 第36-42页 |
3.4.1 KCl体系压井液 | 第36-37页 |
3.4.2 硝酸钠体系压井液 | 第37-39页 |
3.4.3 有机完井液体系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缓蚀剂配方筛选及性能评价 | 第42-51页 |
4.1 缓蚀剂配方筛选研究 | 第42-46页 |
4.1.1 缓蚀剂配方初选 | 第42-43页 |
4.1.2 缓蚀剂复配比例的确定 | 第43-45页 |
4.1.3 缓蚀剂浓度对硅酸钾与聚丙烯酰胺组合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不同温度下缓蚀剂性能评价 | 第46-48页 |
4.2.1 100℃时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6-48页 |
4.2.2 120℃时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8页 |
4.2.3 150℃时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8页 |
4.3 O_2\CO_2共存体系下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8-51页 |
4.3.1 100℃时O_2\CO_2共存体系下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8-49页 |
4.3.2 120℃时O_2\CO_2共存体系下缓蚀剂缓蚀性能的评价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压井液中缓蚀剂对碳钢局部腐蚀的影响 | 第51-67页 |
5.1 丝束电极技术及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5.1.1 丝束电极技术 | 第51页 |
5.1.2 丝束电极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5.2 室内试验部分 | 第52-55页 |
5.2.1 试验装置 | 第52-54页 |
5.2.2 局部腐蚀强度系数 | 第54-55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7页 |
5.3.1 硅酸钾对局部腐蚀的影响 | 第55-59页 |
5.3.2 聚丙烯酰胺对局部腐蚀的影响 | 第59-63页 |
5.3.3 硅酸钾与聚丙烯酰胺对N80局部腐蚀的协同效应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