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网络构建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1.3.1 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1.3.2 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 第31-4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2.1.1 工业文化景观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2.1.2 文化线路理论 | 第33-34页 |
2.2 工业文化景观构成分析 | 第34-36页 |
2.2.1 工业场地景观 | 第34页 |
2.2.2 工业建构筑物景观 | 第34-35页 |
2.2.3 工业游憩景观 | 第35页 |
2.2.4 工业技术景观 | 第35页 |
2.2.5 工业人文景观 | 第35-36页 |
2.3 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概述 | 第36-37页 |
2.3.1 相关定义与构建关系 | 第36页 |
2.3.2 网络构建要素 | 第36-37页 |
2.4 方法与步骤 | 第37-40页 |
2.4.1 空间特征分析方法与步骤 | 第37-38页 |
2.4.2 网络构建方法与步骤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铜陵市铜文化概况及景观构成分析 | 第40-52页 |
3.1 铜陵市铜文化概况 | 第40-45页 |
3.1.1 铜陵市概况 | 第40-41页 |
3.1.2 铜陵市铜文化历史发展沿革 | 第41-44页 |
3.1.3 铜陵市铜文化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3.2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资源构成分析 | 第45-49页 |
3.2.1 遗迹资源 | 第45-46页 |
3.2.2 旅憩资源 | 第46-48页 |
3.2.3 生产资源 | 第48页 |
3.2.4 人文资源 | 第48-49页 |
3.3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道路构成分析 | 第49-52页 |
3.3.1 车行道路 | 第49-51页 |
3.3.2 步行道路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节点分类与评级 | 第52-73页 |
4.1 节点分类 | 第52-63页 |
4.1.1 遗迹资源类 | 第52-56页 |
4.1.2 游憩资源类 | 第56-61页 |
4.1.3 生产资源类 | 第61-63页 |
4.2 评级指标框架构建 | 第63-65页 |
4.2.1 构建基础 | 第63-64页 |
4.2.2 构建框架 | 第64-65页 |
4.3 评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65-69页 |
4.3.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65-66页 |
4.3.2 权重数据结果 | 第66-69页 |
4.4 节点评级 | 第69-73页 |
4.4.1 节点概况 | 第69页 |
4.4.2 节点评级 | 第69-70页 |
4.4.3 分析总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第73-89页 |
5.1 铜陵市城市空间结构 | 第73-74页 |
5.1.1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 第73页 |
5.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第73-74页 |
5.2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5.2.1 整体空间布点 | 第74页 |
5.2.2 整体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5.3 片区空间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5.3.1 片区空间布点 | 第76页 |
5.3.2 片区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5.4 景观类型分布特征 | 第79-81页 |
5.4.1 景观类型空间布点 | 第79页 |
5.4.2 景观类型分布特征 | 第79-81页 |
5.5 时间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5.5.1 时间意象 | 第81-82页 |
5.5.2 时间分布特征 | 第82-83页 |
5.6 分析评价 | 第83-89页 |
5.6.1 整体分布与东西向过度不均 | 第83-84页 |
5.6.2 片区间联系弱且定位不清 | 第84-86页 |
5.6.3 片区内景观不成体系或零散或缺失 | 第86-88页 |
5.6.4 节点知名度低且规模不成体系 | 第88-89页 |
第六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策略 | 第89-119页 |
6.1 构建思路 | 第89页 |
6.2 相关构建策略 | 第89-92页 |
6.2.1 合理利用现有的丰富铜文化景观资源 | 第89-90页 |
6.2.2 加快相关工业遗产再利用步伐 | 第90-91页 |
6.2.3 提升铜文化景观旅游整体形象 | 第91-92页 |
6.3 空间整体网络构建 | 第92-94页 |
6.3.1 总体框架构建 | 第92-93页 |
6.3.2 优化提升策略 | 第93-94页 |
6.4 主题节点及周边网络构建 | 第94-99页 |
6.4.1 遗迹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 | 第94-96页 |
6.4.2 游憩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 | 第96-98页 |
6.4.3 生产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 | 第98-99页 |
6.5 空间区域网络构建 | 第99-119页 |
6.5.1 老城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 第99-106页 |
6.5.2 新城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 第106-110页 |
6.5.3 沿江工业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 第110-115页 |
6.5.4 顺安片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 第115-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总结 | 第119页 |
7.2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