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网络构建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1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第21-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1.2 研究对象第22-2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页
        1.2.1 研究目的第23页
        1.2.2 研究意义第2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3-28页
        1.3.1 文化景观相关研究第23-26页
        1.3.2 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相关研究第26-2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 研究框架第30-3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第31-40页
    2.1 理论基础第31-34页
        2.1.1 工业文化景观基本理论第31-33页
        2.1.2 文化线路理论第33-34页
    2.2 工业文化景观构成分析第34-36页
        2.2.1 工业场地景观第34页
        2.2.2 工业建构筑物景观第34-35页
        2.2.3 工业游憩景观第35页
        2.2.4 工业技术景观第35页
        2.2.5 工业人文景观第35-36页
    2.3 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概述第36-37页
        2.3.1 相关定义与构建关系第36页
        2.3.2 网络构建要素第36-37页
    2.4 方法与步骤第37-40页
        2.4.1 空间特征分析方法与步骤第37-38页
        2.4.2 网络构建方法与步骤第38-40页
第三章 铜陵市铜文化概况及景观构成分析第40-52页
    3.1 铜陵市铜文化概况第40-45页
        3.1.1 铜陵市概况第40-41页
        3.1.2 铜陵市铜文化历史发展沿革第41-44页
        3.1.3 铜陵市铜文化现状分析第44-45页
    3.2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资源构成分析第45-49页
        3.2.1 遗迹资源第45-46页
        3.2.2 旅憩资源第46-48页
        3.2.3 生产资源第48页
        3.2.4 人文资源第48-49页
    3.3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道路构成分析第49-52页
        3.3.1 车行道路第49-51页
        3.3.2 步行道路第51-52页
第四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节点分类与评级第52-73页
    4.1 节点分类第52-63页
        4.1.1 遗迹资源类第52-56页
        4.1.2 游憩资源类第56-61页
        4.1.3 生产资源类第61-63页
    4.2 评级指标框架构建第63-65页
        4.2.1 构建基础第63-64页
        4.2.2 构建框架第64-65页
    4.3 评级指标权重确定第65-69页
        4.3.1 权重确定方法第65-66页
        4.3.2 权重数据结果第66-69页
    4.4 节点评级第69-73页
        4.4.1 节点概况第69页
        4.4.2 节点评级第69-70页
        4.4.3 分析总结第70-73页
第五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第73-89页
    5.1 铜陵市城市空间结构第73-74页
        5.1.1 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第73页
        5.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73-74页
    5.2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第74-76页
        5.2.1 整体空间布点第74页
        5.2.2 整体分布特征第74-76页
    5.3 片区空间分布特征第76-79页
        5.3.1 片区空间布点第76页
        5.3.2 片区分布特征第76-79页
    5.4 景观类型分布特征第79-81页
        5.4.1 景观类型空间布点第79页
        5.4.2 景观类型分布特征第79-81页
    5.5 时间分布特征第81-83页
        5.5.1 时间意象第81-82页
        5.5.2 时间分布特征第82-83页
    5.6 分析评价第83-89页
        5.6.1 整体分布与东西向过度不均第83-84页
        5.6.2 片区间联系弱且定位不清第84-86页
        5.6.3 片区内景观不成体系或零散或缺失第86-88页
        5.6.4 节点知名度低且规模不成体系第88-89页
第六章 铜陵市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策略第89-119页
    6.1 构建思路第89页
    6.2 相关构建策略第89-92页
        6.2.1 合理利用现有的丰富铜文化景观资源第89-90页
        6.2.2 加快相关工业遗产再利用步伐第90-91页
        6.2.3 提升铜文化景观旅游整体形象第91-92页
    6.3 空间整体网络构建第92-94页
        6.3.1 总体框架构建第92-93页
        6.3.2 优化提升策略第93-94页
    6.4 主题节点及周边网络构建第94-99页
        6.4.1 遗迹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第94-96页
        6.4.2 游憩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第96-98页
        6.4.3 生产资源类节点网络构建第98-99页
    6.5 空间区域网络构建第99-119页
        6.5.1 老城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第99-106页
        6.5.2 新城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第106-110页
        6.5.3 沿江工业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第110-115页
        6.5.4 顺安片区铜文化景观网络构建第115-11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7.1 总结第119页
    7.2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精神复愈为目标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为例
下一篇:徽州传统民居木雕门窗装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