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案件介绍与争议焦点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基本案情 | 第11-12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1页 |
二、检察机关公诉情况 | 第11页 |
三、被告人及辩护律师辩护情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审理情况 | 第12-14页 |
一、一审法院审理结果和裁判依据 | 第12-13页 |
二、检察院提出抗诉理由和依据 | 第13页 |
三、彭某某提出上诉理由 | 第13页 |
四、二审法院认定事实和最终裁定结果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争议焦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本案定性问题的法律分析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本案是否适用合同诈骗罪 | 第16-17页 |
一、构成要件要素 | 第16-17页 |
二、责任形式要素 | 第17页 |
第二节 本案是否适用销售伪劣产品罪 | 第17-19页 |
一、构成要件要素 | 第17-18页 |
二、责任形式要素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本案涉及的两罪名是否构成想象竞合 | 第19-23页 |
一、想象竞合犯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二、想象竞合中“一个行为”的属性判断 | 第20-21页 |
三、彭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想象竞合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本案中销售伪劣产品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法理分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分 | 第23-25页 |
一、本罪的犯罪主体争议 | 第23页 |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立法规定 | 第23-24页 |
三、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区分因素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 | 第25-27页 |
一、本案销售金额的认定难点 | 第25页 |
二、销售金额与货值金额的认定与界分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主观明知的认定 | 第27-29页 |
一、刑事立法对本罪责任要素的规定及分析 | 第27-28页 |
二、司法实践中主观明知的认定难点 | 第28页 |
三、如何推定销售者主观上具有“明知”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案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分析 | 第29-33页 |
一、本案属于自然人犯罪的分析 | 第29-30页 |
二、本案销售金额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三、本案主观明知的认定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本案涉及的诉讼程序问题的法律分析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证据的认定 | 第33-35页 |
一、本案第二起案件证据的认定争议 | 第33页 |
二、刑事诉讼证据的关联性 | 第33-34页 |
三、排除合理怀疑规则的证据标准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刑事推定规则的运用 | 第35-37页 |
一、刑事推定规则的内容与意义 | 第35-36页 |
二、刑事推定规则在本案责任要素认定中的运用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刑事鉴定规则的适用 | 第37-40页 |
一、刑事鉴定的立法规定 | 第37页 |
二、本案伪劣产品证据鉴定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第五章 销售伪劣产品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建议 | 第40-43页 |
第一节 完善本罪立法规定的建议 | 第40-41页 |
一、本罪作为纯正数额犯的弊端 | 第40-41页 |
二、本罪立法的修正 | 第41页 |
第二节 完善刑事鉴定制度的建议 | 第41-43页 |
一、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标准 | 第41-42页 |
二、进一步完善鉴定程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