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超级电容器 | 第10-13页 |
1.1.1 超级电容器的起源 | 第10-11页 |
1.1.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 | 第11-12页 |
1.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 水系锂离子电容器 | 第13-17页 |
1.2.1 锂离子电容器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1.2.3 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的正负极材料 | 第16-17页 |
1.3 负极材料-石墨烯 | 第17-19页 |
1.3.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1.3.2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容器上的应用进展 | 第18-19页 |
1.4 正极材料-磷酸铁锂 | 第19-20页 |
1.4.1 磷酸铁锂的碳包覆 | 第19-20页 |
1.4.2 磷酸铁锂在水系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 | 第20页 |
1.5 本论文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原理 | 第22-27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2-24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2.1 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法(IR-ATR) | 第24页 |
2.2.2 激光拉曼光谱法(Raman) | 第24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4页 |
2.2.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4页 |
2.2.5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4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4-25页 |
2.2.7 全自动BET测试仪 | 第25页 |
2.3 三电极及双电极体系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循环伏安法(CV) | 第25页 |
2.3.2 恒流充放电法(GC) | 第25-26页 |
2.3.3 交流阻抗法(AC Impedence)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活化石墨烯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7-39页 |
3.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27-30页 |
3.1.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 第27页 |
3.1.2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性能表征 | 第27-30页 |
3.2 活化石墨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0-36页 |
3.2.1 活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活化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 第30-34页 |
3.2.3 活化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4-36页 |
3.3 超级电容器的构建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6-38页 |
3.3.1 不同RGO超级电容器的构建 | 第36页 |
3.3.2 不同RGO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磷酸铁锂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9-56页 |
4.1 多巴胺包覆磷酸铁锂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39-51页 |
4.1.1 多巴胺包覆磷酸铁锂的制备 | 第39-40页 |
4.1.2 多巴胺包覆后磷酸铁锂的表征 | 第40-46页 |
4.1.3 多巴胺包覆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1页 |
4.2 石墨烯改性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 | 第51-55页 |
4.2.1 石墨烯改性磷酸铁锂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2 石墨烯改性磷酸铁锂的表征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的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6-66页 |
5.1 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的构建 | 第56-57页 |
5.2 不同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7-65页 |
5.2.1 不同负极材料对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2 碳包覆的电极对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3 不同电极质量比对水系锂离子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