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1 植物开花途径 | 第13-18页 |
1.1.1 水稻Hd1-Hd3a开花途径及其组成网络 | 第14-15页 |
1.1.2 水稻Ehd1开花途径及其成员网络 | 第15-17页 |
1.1.3 独立于Hd1-Hd3a与Ehd1的开花调节通路 | 第17-18页 |
1.2 表观修饰调控植物开花 | 第18-25页 |
1.2.1 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修饰调控拟南芥开花 | 第19-20页 |
1.2.2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与水稻开花 | 第20-22页 |
1.2.3 其他植物开花通路表观遗传修饰 | 第22-24页 |
1.2.4 SAP30与去乙酰化酶修饰 | 第24-25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8-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48页 |
2.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28页 |
2.1.2 质粒与宿主菌 | 第28-29页 |
2.1.3 各种酶与试剂 | 第29-30页 |
2.1.4 植物培养所需材料及引物序列 | 第30-34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4-36页 |
2.1.6 常用培养基配方 | 第36-37页 |
2.1.7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8-69页 |
3.1 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第48-50页 |
3.2 LD与SD条件下水稻的抽穗期表型 | 第50-51页 |
3.3 ossap30c转录水平及蛋白含量分析 | 第51-53页 |
3.4 基因编辑转基因水稻表型 | 第53-54页 |
3.5 OsSAP30C单元型进化网络分析 | 第54-56页 |
3.6 OsSAP30C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3.7 OsSAP30C亚细胞定位 | 第57页 |
3.8 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57-58页 |
3.9 OsSAP30C表达模式 | 第58-59页 |
3.10 OsSAP30C节律性分析 | 第59页 |
3.11 开花相关基因在突变体ossap30c中的表达水平 | 第59-61页 |
3.12 开花相关基因节律性分析 | 第61-62页 |
3.13 SAP30C乙酰化酶修饰含量与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3.14 OsSAP30C与去乙酰化酶复合体酵母双杂验证 | 第63-64页 |
3.15 OsSAP30C与互作蛋白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 | 第64-65页 |
3.16 OsSAP30C与互作蛋白的LCI互作分析 | 第65-66页 |
3.17 CoIP方法验证互作 | 第66-67页 |
3.18 OsSAP30C在Hd1及Ehd1上游的富集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9-74页 |
4.1 水稻SAP30C与水稻抽穗期有密切联系,但是没有受到人工选择 | 第69-70页 |
4.2 OsSAP30C在SD条件下被招募于Hd1染色质区域并影响其节律性 | 第70-71页 |
4.3 水稻SAP30C具有去乙酰化酶活性 | 第71页 |
4.4 SAP30C复合体成员相互作用与拟南芥存在差异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