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中丹参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清单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1 药材丹参简介 | 第14页 |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1.2.1 水溶性成分 | 第14-15页 |
1.2.2 脂溶性成分 | 第15页 |
1.3 丹参的药理活性作用 | 第15-17页 |
1.3.1 抑菌活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2 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16页 |
1.3.3 抗癌活性研究 | 第16-17页 |
1.4 提取工艺简介 | 第17-18页 |
1.4.1 传统提取工艺 | 第17页 |
1.4.2 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技术 | 第17-18页 |
1.5 固体分散体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3.1.1 原料,培养基及菌种 | 第2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33页 |
3.2.1 乙醇回流提取法工艺优化 | 第24-25页 |
3.2.2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 | 第25-27页 |
3.2.3 丹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3.2.4 丹参提取物的成分分离 | 第28-29页 |
3.2.5 丹参酮抑菌实验 | 第29-30页 |
3.2.6 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30-31页 |
3.2.7 丹参酮抗癌实验 | 第31-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55页 |
4.1 丹参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3-37页 |
4.1.1 LC-MS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4.1.2 精密度实验 | 第35-36页 |
4.1.3 稳定性实验 | 第36-37页 |
4.2 丹参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7-46页 |
4.2.1 乙醇回流法 | 第37-41页 |
4.2.2 超临界CO_2提取法 | 第41-46页 |
4.3 丹参酮的分离与纯化 | 第46-47页 |
4.4 丹参酮的抑菌作用 | 第47-50页 |
4.4.1 CFU及MIC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4.4.2 扫描电镜结果 | 第49-50页 |
4.5 丹参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50-52页 |
4.5.1 丹参酮固体分散体的表征 | 第50页 |
4.5.2 溶解度测试 | 第50-52页 |
4.6 丹参酮抗癌活性实验 | 第52-55页 |
4.6.1 LIVE/DEAD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4.6.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第53-55页 |
5 讨论 | 第55-58页 |
5.1 乙醇回流法对丹参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5页 |
5.2 超临界CO_2提取法对丹参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提取物成分分析 | 第56页 |
5.4 丹参酮的抗菌活性 | 第56页 |
5.5 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56-57页 |
5.6 丹参酮的抗癌活性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