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1.2 自愈合混凝土技术背景 | 第16-17页 |
1.3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41页 |
1.3.1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概述 | 第19-21页 |
1.3.2 国内外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机理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3.3 国内外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41页 |
1.4 研究方向 | 第41-4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44-47页 |
第2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7-66页 |
2.1 原材料 | 第47-50页 |
2.1.1 沥青 | 第47-48页 |
2.1.2 钢纤维 | 第48页 |
2.1.3 集料 | 第48-50页 |
2.2 沥青混合料设计与制备 | 第50-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63页 |
2.3.1 沥青实验 | 第53-59页 |
2.3.2 沥青混合料实验 | 第59-62页 |
2.3.3 融雪化冰实验 | 第62-63页 |
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3-6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沥青材料的自愈合特性 | 第66-90页 |
3.1 沥青自愈合特性表征 | 第66-75页 |
3.1.1 流动行为指数表征 | 第66-72页 |
3.1.2 G*/sinδ流动性能表征 | 第72-73页 |
3.1.3 沥青实际自愈合效果评价 | 第73-75页 |
3.2 沥青老化后自愈合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 第75-83页 |
3.2.1 沥青老化前后流动行为指数评价 | 第75-80页 |
3.2.2 沥青老化前后G*/sinδ流动性能评价 | 第80-81页 |
3.2.3 老化沥青实际自愈合效果评价 | 第81-82页 |
3.2.4 沥青老化前后化学组分变化分析 | 第82-83页 |
3.3 老化沥青自愈合实验评价方法延伸 | 第83-88页 |
3.3.1 毛细管流动性评价方法 | 第84-87页 |
3.3.2 斜板液滴流动性评价方法 | 第87-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技术特征与愈合特性 | 第90-125页 |
4.1 电磁感应加热自愈合技术特性 | 第90-93页 |
4.2 微波加热自愈合技术特性 | 第93-95页 |
4.3 加热区域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95-118页 |
4.3.1 升温特性 | 第96-106页 |
4.3.2 作用深度 | 第106-118页 |
4.4 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评价 | 第118-120页 |
4.5 多次机械疲劳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5章 雨水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5-152页 |
5.1 液态水分对沥青自愈合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125-141页 |
5.1.1 沥青两阶段愈合模型 | 第125-126页 |
5.1.2 含水断裂界面的沥青自愈合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26-136页 |
5.1.3 荧光显微分析实验 | 第136-141页 |
5.2 雨水损害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41-150页 |
5.2.1 含水量影响分析 | 第141-148页 |
5.2.2 水损害影响分析 | 第148-1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6章 冻融冰雪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2-174页 |
6.1 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6.1.1 冻融循环表征 | 第152-153页 |
6.1.2 冻融循环自愈合特性 | 第153-155页 |
6.2 道路冰雪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5-172页 |
6.2.1 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技术的融雪化冰机理 | 第156-157页 |
6.2.2 自愈合沥青混凝土的融雪化冰特性表征 | 第157-171页 |
6.2.3 自愈合沥青混凝土的融雪化冰自愈合特性 | 第171-1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7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4-175页 |
7.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附录 | 第188-189页 |
A.论文及专利 | 第188-189页 |
B.科研项目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