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黄曲霉菌与黄曲霉毒素概况 | 第17-20页 |
1.1.1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1.1.2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生物合成 | 第18-19页 |
1.1.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 第19-20页 |
1.2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20-22页 |
1.2.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第20-21页 |
1.2.2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 | 第21-22页 |
1.2.3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 | 第22页 |
1.3 农产品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黄曲霉毒素的物理防治 | 第22-23页 |
1.3.2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防治 | 第23页 |
1.3.3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治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黄曲霉菌的分离鉴定与代表菌株的筛选 | 第26-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2.1.2 主要试剂药品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黄曲霉菌的分离 | 第27页 |
2.2.2 黄曲霉菌的形态鉴定 | 第27-28页 |
2.2.3 黄曲霉菌的分子鉴定 | 第28-29页 |
2.2.4 黄曲霉菌产毒力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2.3.1 黄曲霉菌的形态鉴定 | 第30-31页 |
2.3.2 黄曲霉菌的分子鉴定 | 第31页 |
2.3.3 黄曲霉菌的产毒力测定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生防菌株的分离鉴定与活性表征 | 第33-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3 微生物菌株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2.1 生防菌的分离 | 第34页 |
3.2.2 生防菌的鉴定 | 第34-36页 |
3.2.3 生防菌的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3.1 生防菌的鉴定 | 第37-38页 |
3.3.2 生防菌的活性测定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非脱羧勒克菌wt16抑制黄曲霉菌生长与产毒机制的初步探析 | 第42-46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4.3.1 wt16菌株不同培养成分对黄曲霉菌干重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2 wt16菌株不同培养成分对黄曲霉菌产毒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花生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基于非脱羧勒克菌wt16菌株的阻控技术研究 | 第46-5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5.2.1. wt16菌株对花生黄曲霉菌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2 wt16上清液生防作用的研究 | 第4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5.3.1 wt16菌株对花生黄曲霉菌的影响 | 第48-50页 |
5.3.2 wt16上清液生防作用的研究 | 第50-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