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辅助DPF再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清单 | 第11-16页 |
注释表 | 第16-18页 |
缩略语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颗粒物捕集器技术的发展 | 第21-24页 |
·捕集器类型 | 第21-23页 |
·壁流式捕集器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方法的发展 | 第24-27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系统特性分析 | 第29-57页 |
·设备及再生系统介绍 | 第29-32页 |
·基本构思 | 第29-30页 |
·再生系统设备 | 第30-31页 |
·检测系统设备 | 第31-32页 |
·发动机工况转换 | 第32-34页 |
·发动机特性分析 | 第34-36页 |
·各工况下发动机的排放 | 第34-36页 |
·排气背压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 第36页 |
·冷却水温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36-40页 |
·试验方案 | 第37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喷油器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DOC 特性分析 | 第41-46页 |
·DOC 杀青 | 第42-44页 |
·DOC 起燃温度分析 | 第44页 |
·DOC 能量利用率分析 | 第44-46页 |
·DPF 特性分析 | 第46-55页 |
·捕集原理 | 第46-47页 |
·DPF 捕集效率理论分析 | 第47-50页 |
·各参数对捕集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DPF 捕集效率试验分析 | 第52-53页 |
·背压特性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背压特性试验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DOC 辅助DPF 再生方法 | 第57-77页 |
·引言 | 第57页 |
·再生时DOC 前尾气的CFD 研究 | 第57-60页 |
·DPF 满载状态判断 | 第60-61页 |
·DOC 工作过程分析 | 第61-63页 |
·DPF 再生特性 | 第63-64页 |
·再生效率分析 | 第64-66页 |
·再生方法的经济性分析 | 第66-67页 |
·再生方法对系统的老化分析 | 第67-75页 |
·老化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老化标准及检测工况 | 第69-70页 |
·DOC 老化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DPF 老化分析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怠速再生方法研究 | 第77-87页 |
·前言 | 第77页 |
·DOC 升温特性 | 第77-79页 |
·DOC 温度储存 | 第79-80页 |
·DPF 再生过程 | 第80页 |
·怠速再生方法的经济性 | 第80-81页 |
·系统的老化分析 | 第81-86页 |
·DOC 老化分析 | 第82-84页 |
·DPF 老化分析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二次污染研究 | 第87-99页 |
·引言 | 第87页 |
·二次污染分析 | 第87-89页 |
·二次污染成分及排量分析 | 第87-88页 |
·污染源判断 | 第88-89页 |
·CO 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4页 |
·再生时尾气中的氧气浓度 | 第89-90页 |
·CO 生成机理分析 | 第90-92页 |
·DOC 后温对CO 排放的影响 | 第92页 |
·颗粒物捕集量对CO 排放的影响 | 第92-93页 |
·排气流量对CO 排放的影响 | 第93-94页 |
·HC 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喷油流量对HC 排放的影响 | 第94-95页 |
·基本排温对HC 排放的影响 | 第95页 |
·空速对HC 排放的影响 | 第95-96页 |
·再生方法优化 | 第96-97页 |
·怠速再生方法的二次污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99-10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