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小麦赤霉病及其病原物 | 第13-14页 |
2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及其防治 | 第14-15页 |
3 真菌病毒及其多样性 | 第15-26页 |
3.1 真菌病毒的分类 | 第15-21页 |
3.1.1 真菌正单链RNA病毒的分类 | 第15-17页 |
3.1.2 真菌负单链RNA病毒的分类 | 第17-18页 |
3.1.3 真菌双链RNA病毒的分类 | 第18-20页 |
3.1.4 真菌DNA病毒 | 第20页 |
3.1.5 其他未分类病毒 | 第20-21页 |
3.2 真菌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3.3 镰刀菌中真菌病毒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3.4 镰刀菌病毒与寄主互作 | 第24-26页 |
3.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毒资源挖掘中的应用 | 第26页 |
4 布尼亚病毒目 | 第26-27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亚细亚镰刀菌中病毒多样性分析 | 第29-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29页 |
1.2 试验药品、培养基及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3.1 镰刀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0页 |
1.3.2 镰刀菌菌落形态观察及异常菌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1.3.3 镰刀菌菌株DNA的提取 | 第31页 |
1.3.4 镰刀菌菌株双链RNA的提取 | 第31页 |
1.3.5 镰刀菌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1.3.6 镰刀菌总RNA质量测定与送样检测 | 第32页 |
1.3.7 聚类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1 赤霉病菌种型鉴定 | 第32-33页 |
2.2 测序菌株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3页 |
2.3 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33-35页 |
2.4 部分病毒的聚类分析 | 第35-43页 |
2.4.1 Ourmiavirus病毒 | 第35-37页 |
2.4.2 Mitovirus病毒 | 第37-39页 |
2.4.3 Mymonaviridae病毒 | 第39-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亚细亚镰刀菌菌株XG-7携带病毒FaBV1全长克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4-62页 |
1 研究材料 | 第44-45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1.2 试剂及药品 | 第44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1.4 培养基配制 | 第44-4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2.1 携带病毒FaBV1菌株的鉴定及总RNA反转录 | 第45页 |
2.2 病毒FaBV1RT-PCR检测 | 第45页 |
2.3 病毒FaBV1全长cDNA克隆 | 第45-47页 |
2.3.1 病毒FaBV15’末端序列克隆 | 第45-46页 |
2.3.2 病毒FaBV13’末端序列克隆 | 第46-47页 |
2.4 病毒FaBV1cDNA片段回收纯化 | 第47页 |
2.5 TA克隆及热激转化 | 第47-48页 |
2.6 菌落生长速率测定 | 第48页 |
2.7 亚细亚镰刀菌菌株XG-7单分生孢子分离及病毒传播效率分析 | 第48页 |
2.8 致病力评估 | 第48页 |
2.9 分生孢子数量统计与形态观察 | 第48-49页 |
2.10 毒素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3.1 携带有病毒FaBV1菌株的鉴定 | 第49-50页 |
3.2 FaBV1-L和-S片段全长cDNA序列克隆及分析 | 第50-51页 |
3.3 FaBV1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3.4 FaBV1各片段系统发育分析 | 第54-57页 |
3.5 FaBV1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3.5.1 获得不携带病毒FaBV1的菌株 | 第57页 |
3.5.2 病毒对寄主生长速度、致病力、产毒素的影响 | 第57-6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1-62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1 总结 | 第62页 |
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