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塔河S80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规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缝洞物理模拟实验模型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3 缝洞型油藏水驱机理及注水开发技术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总结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4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S80区块油藏地质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第16-2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17页
    2.2 油藏地质特征第17-20页
        2.2.1 构造特征第17-18页
        2.2.2 储集体发育特征第18-20页
    2.3 生产开发特征第20-22页
        2.3.1 开发历程第20-21页
        2.3.2 开发特征第21页
        2.3.3 含水特征第21-22页
    2.4 区块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缝洞物理模拟实验模型研制第24-38页
    3.1 缝洞物理模拟实验模型设计的依据第24-28页
        3.1.1 反映储集空间发育模式的缝洞分布及连通方式地质依据第24-26页
        3.1.2 反映油藏开发生产动态的缝洞形态依据第26-27页
        3.1.3 反映缝洞体内不同流动特征力学依据第27-28页
    3.2 典型缝洞单元模型抽提与设计第28-32页
        3.2.1 典型缝洞单元模型抽提第28-29页
        3.2.2 典型缝洞单元模型设计与数值化第29-30页
        3.2.3 物理模拟实验模型模块化设计第30-32页
        3.2.4 充填模式的确定第32页
    3.3 典型缝洞单元模型的制作第32-36页
        3.3.1 缝洞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第32-35页
        3.3.2 缝洞单元模块制作第35-36页
    3.4 缝洞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功能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缝洞单元体水驱特征及规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第38-77页
    4.1 缝洞单元体水驱特征及规律物理模拟实验目的第38页
    4.2 实验方案设计第38-41页
        4.2.1 注采井位置对水驱效果及规律的影响实验方案第38-39页
        4.2.2 注水速度对水驱效果及规律的影响实验方案第39-40页
        4.2.3 注采比对水驱效果及规律的影响实验方案第40页
        4.2.4 注水方式对水驱效果及规律的影响实验方案第40-41页
    4.3 实验装置及条件第41-43页
        4.3.1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41-42页
        4.3.2 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第42-43页
        4.3.3 实验数据记录第43页
    4.4 水驱效果及规律物理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第43-73页
        4.4.1 注采井位置对水驱效果的规律影响实验与结果第43-54页
        4.4.2 注水速度对水驱效果及规律影响实验与结果第54-57页
        4.4.3 注采比对水驱效果及规律影响实验与结果第57-61页
        4.4.4 注水方式对水驱效果及规律影响实验与结果第61-73页
    4.5 不同类别典型缝洞模型水驱规律对比分析第73-74页
        4.5.1 三类典型缝洞模型的相同水驱规律及原因分析第73页
        4.5.2 三类典型缝洞模型的异同水驱规律及原因分析第73-74页
    4.6 流体在缝洞型油藏中的流动现象机理第74-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动态特征分析及应用第77-98页
    5.1 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主控因素分析第77-79页
        5.1.1 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第77-79页
        5.1.2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调整实验主控因素筛选第79页
    5.2 S80区块典型缝洞单元组合第79-82页
        5.2.1 井间连通性分析第79-80页
        5.2.2 组合模型及连接方式第80-81页
        5.2.3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物理模拟实验目的第81-82页
    5.3 缝洞组合模型注采井组实验方案第82-85页
        5.3.1 组合模型实验注水方式第82-83页
        5.3.2 组合模型水驱及其调整实验方案第83-85页
    5.4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及调整实验结果分析第85-96页
        5.4.1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及调整实验结果第85-95页
        5.4.2 缝洞组合模型水驱调整开发规律第95-96页
    5.5 组合模型水驱结果与实际注采结果差异分析第96-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总结及认识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密储层超临界二氧化碳—水—岩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液化区埋地天然气管道上浮反应及抗震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