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在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及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负面清单的产生及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第一节 负面清单的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一、负面清单的发展与现状 | 第17页 |
二、负面清单的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负面清单产生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一、法无禁止即自由和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思想 | 第19页 |
二、古典自由主义思想 | 第19-20页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页 |
第三节 负面清单的作用 | 第20-23页 |
一、协调国际投资和国家主权 | 第20-21页 |
二、保护国内经济和民族产业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外国负面清单的实践特征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美国的负面清单实践及特征 | 第23-27页 |
一、国内层面的实践 | 第23-24页 |
二、国际投资协议层面的实践 | 第24-26页 |
三、美国负面清单的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韩国的负面清单实践及特征 | 第27-29页 |
一、韩国负面清单的实践 | 第27-28页 |
二、韩国负面清单的特征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的负面清单实践及特征 | 第29-32页 |
一、印度尼西亚的负面清单实践 | 第29-30页 |
二、印度尼西亚负面清单的特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负面清单在我国自贸区的适用及问题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负面清单在我国自贸区的发展 | 第32-33页 |
一、负面清单的引进与发展 | 第32-33页 |
二、我国自贸区负面清单的特征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自贸区适用负面清单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 第33-34页 |
二、国内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 第34页 |
三、顺应国际投资自由化发展趋势 | 第34页 |
四、中美BIT谈判的推动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我国自贸区适用负面清单的意义与风险 | 第35-38页 |
一、适用负面清单的意义 | 第35-37页 |
二、适用负面清单的风险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负面清单在我国自贸区的实践 | 第38-42页 |
一、上海自贸区的实践 | 第38-39页 |
二、广东自贸区的实践 | 第39-40页 |
三、天津自贸区的实践 | 第40页 |
四、福建自贸区的实践 | 第40-41页 |
五、负面清单在其他自贸区的实践 | 第41-42页 |
第五节 负面清单在我国自贸区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与国际行业分类标准不同 | 第42页 |
二、清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不明确 | 第42页 |
三、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四、其他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善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完善 | 第44-48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对策 | 第44-46页 |
一、对接国际行业分类标准 | 第44页 |
二、明确清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 第44-45页 |
三、完善多种纠纷解决方式 | 第45-46页 |
四、健全其他配套的保障制度 | 第46页 |
第二节 应对自贸区适用负面清单的风险 | 第46-48页 |
一、提高国内产业竞争优势 | 第46页 |
二、提高政府的宏观把控能力 | 第46-47页 |
三、提高国家监管能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