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探测器及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TEPC) | 第12-15页 |
1.2.2 纳剂量计(Nanodosimeter) | 第15-17页 |
1.2.3 径迹结构直接测量 | 第17-19页 |
1.2.4 基于离子探测的时间投影室 | 第19-22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辐射生物效应基础理论 | 第24-31页 |
2.1 宏观剂量学 | 第24-26页 |
2.2 微剂量学 | 第26-27页 |
2.3 微剂量学应用于辐射医疗 | 第27-28页 |
2.4 径迹结构模型 | 第28-29页 |
2.5 纳米剂量学 | 第29-31页 |
第3章 球形BENJAMIN型正比计数器的电场优化 | 第31-41页 |
3.1 探测器结构 | 第32-33页 |
3.2 模拟方法 | 第33-34页 |
3.3 模拟结果验证 | 第34-36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36-40页 |
3.4.1 径向电场分布 | 第36页 |
3.4.2 阳极丝上轴向电场分布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使用势能发射探测低速阳离子 | 第41-54页 |
4.1 低速阳离子和材料作用机制 | 第41-43页 |
4.2 转换层选材 | 第43-47页 |
4.2.1 材料性质 | 第43-45页 |
4.2.2 备选材料 | 第45-47页 |
4.3 电子的倍增和信号读出 | 第47-51页 |
4.4 低速阳离子引发次级电子实验设计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实验装置的搭建与刻度 | 第54-86页 |
5.1 装置搭建 | 第54-60页 |
5.1.1 离子源 | 第56-58页 |
5.1.2 速度筛选器 | 第58-59页 |
5.1.3 减速电极组 | 第59-60页 |
5.2 离子输运测试 | 第60-68页 |
5.2.1 SIMION离子输运的模拟 | 第60-61页 |
5.2.2 离子输运的实验 | 第61-65页 |
5.2.3 阻挡电极 | 第65-66页 |
5.2.4 实验与模拟比对 | 第66-67页 |
5.2.5 离子质谱 | 第67-68页 |
5.3 探测部分设计 | 第68-74页 |
5.3.1 探测器介绍 | 第69-71页 |
5.3.2 电子学电路设计 | 第71-74页 |
5.4 探测器模拟和调试 | 第74-76页 |
5.5 探测器探测效率刻度 | 第76-84页 |
5.5.1 MCP绝对效率的刻度 | 第76-81页 |
5.5.2 电子倍增器的绝对刻度 | 第81-83页 |
5.5.3 离子束密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96页 |
6.1 实验样品介绍 | 第86页 |
6.2 装置改进 | 第86-88页 |
6.3 测量结果 | 第88-95页 |
6.3.1 (N)UNCD:H样品适当加热 | 第89-90页 |
6.3.2 (N)UNCD样品适当加热 | 第90-92页 |
6.3.3 UNCD样品适当加热 | 第92-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