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川东高陡背斜区岩溶空间分异特征及评价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3页
        1.2.1 岩溶发育与演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 岩溶含水介质空间分异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3 岩溶发育特征的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4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系统研究现状第26-30页
        1.2.5 川东高陡背斜区岩溶发育特征的研究现状第30-33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3-36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3.2 论文技术路线第34-36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36-37页
第2章 川东隔挡式构造区区域地质背景第37-51页
    2.1 川东隔挡式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第37-39页
    2.2 区域沉积环境演化与沉积建造特征第39-43页
    2.3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第43-45页
    2.4 地形地貌特征第45-48页
    2.5 区域河网水系发育特征第48-49页
    2.6 新构造运动第49-51页
第3章 川东高陡背斜区岩溶系统研究第51-69页
    3.1 岩溶层组类型第51-53页
    3.2 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第53-58页
        3.2.1 排泄基准面类型及发育特征第54-55页
        3.2.2 岩溶地下水循环模式及特征第55-58页
    3.3 川东高陡背斜区岩溶系统分类及特征第58-68页
        3.3.1 岩溶系统的划分第58-61页
        3.3.2 岩溶系统模式研究第61-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特征量化研究第69-96页
    4.1 岩溶系统地貌演化阶段定量研究第69-74页
        4.1.1 岩溶地貌单元划分第69-70页
        4.1.2 岩溶系统演化阶段量化研究第70-71页
        4.1.3 岩溶系统演化阶段空间分异研究第71-74页
    4.2 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第74-83页
        4.2.1 川东高陡背斜区主要岩溶形态及组合第74-80页
        4.2.2 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特征定量化分析第80-83页
    4.3 岩溶负地形的空间分异特征第83-94页
        4.3.1 岩溶负地形的计算方法第84-86页
        4.3.2 岩溶负地形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异研究第86-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5章 岩溶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第96-114页
    5.1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岩溶垂向发育理论模式第96-98页
        5.1.1 岩溶向深发育及演化模式第96-98页
        5.1.2 岩溶发育深度的厘定第98页
    5.2 岩溶垂向分异研究第98-109页
        5.2.1 岩溶垂向分异的量化方法第99-100页
        5.2.2 间互状碳酸盐岩岩溶系统岩溶含水介质空间分异研究第100-107页
        5.2.3 纯灰岩岩溶系统岩溶垂向分异特征第107-108页
        5.2.4 不纯灰岩岩溶系统岩溶垂向分异特征第108-109页
    5.3 岩溶垂向分带研究第109-113页
        5.3.1 岩溶垂向分带方法研究第109-110页
        5.3.2 观音峡背斜两江地带间互状碳酸盐岩岩溶垂向分带第110-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6章 基于多级水流系统的岩溶空间分异研究第114-126页
    6.1 多级次水流系统的耦合特征第114-118页
        6.1.1 横向沟谷的发育特征第114-115页
        6.1.2 多级次排泄基准面的空间关系第115-116页
        6.1.3 岩溶系统中多级水流系统的耦合效应第116-118页
    6.2 基于多级水流系统的岩溶系统分化研究第118-125页
        6.2.1 多级岩溶系统边界的厘定第119-120页
        6.2.2 多级次水流系统背景下现代岩溶发育特征第120-124页
        6.2.3 多级次岩溶系统耦合关系的划分第124-125页
    6.3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7章 岩溶空间分异综合评价系统的构建第126-148页
    7.1 岩溶空间分异的控制机理研究第126-133页
        7.1.1 可溶岩岩性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126-127页
        7.1.2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127-131页
        7.1.3 地形地貌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131-132页
        7.1.4 河流排泄基准面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132-133页
    7.2 岩溶空间分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33-139页
        7.2.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33-135页
        7.2.2 评价指标的内涵说明及分级标准第135-139页
    7.3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方法第139-147页
        7.3.1 岩溶发育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第139-140页
        7.3.2 评价指标的量化研究第140-142页
        7.3.3 指标权重计算研究第142-145页
        7.3.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溶发育程度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145-147页
    7.4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8章 观音峡背斜岩溶空间分异综合评价研究第148-166页
    8.1 观音峡背斜岩溶水文地质概况第148-149页
    8.2 观音峡背斜两江地带北段岩溶空间分异的综合评价第149-165页
        8.2.1 评价指标的提取及量化第150-159页
        8.2.2 岩溶空间分异模糊综合评价第159-161页
        8.2.3 岩溶空间分异评价结果分析第161-165页
    8.3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结论第166-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滑坡—碎屑流远程运动距离研究
下一篇:辐射生物效应评估中气体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