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定年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洞穴石笋古气候研究记录的优势 | 第11页 |
1.2.3 洞穴石笋研究的多指标化 | 第11-14页 |
1.2.4 116-69kaBP阶段古气候变化记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5 古气候演化周期提取方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页 |
1.4 技术线路 | 第17-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0-21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1页 |
2.1.4 植被土壤 | 第21页 |
2.2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石笋样品 | 第21页 |
2.2.2 样品的采集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第3章 YYZ1石笋多指标记录研究 | 第24-42页 |
3.1 YYZ1石笋的年代数据及生长模型 | 第24-26页 |
3.1.1 石笋年代数据 | 第24-25页 |
3.1.2 石笋生长模型 | 第25-26页 |
3.2 HENDY检验 | 第26-27页 |
3.3 氧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 第27-31页 |
3.3.1 氧同位素记录 | 第27-28页 |
3.3.2 氧同位素记录的MIS5时期千年事件 | 第28-30页 |
3.3.3 氧同位素意义 | 第30-31页 |
3.4 碳同位素记录及其气候意义 | 第31-33页 |
3.5 微量元素记录及其气候意义 | 第33-36页 |
3.6 突变事件 | 第36-39页 |
3.6.1 93.1~91.5ka BP突变事件 | 第36-37页 |
3.6.2 D/O25事件 | 第37-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4章 YYZ1石笋Δ~(18)O、Δ~(13)C时频分析 | 第42-52页 |
4.1 功率谱分析 | 第42-44页 |
4.2 小波分析 | 第44-47页 |
4.3 EEMD分析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MIS5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 第52-56页 |
5.1 北半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南半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