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3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7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六、可能的创新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伦理边界 | 第30-48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概念的界说 | 第30-37页 |
一、舆情 | 第30-33页 |
二、网络舆情 | 第33-37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经典思想之源 | 第37-43页 |
一、“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 | 第37页 |
二、“公共理性”——约翰·罗尔斯 | 第37-39页 |
三、“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与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 第39-40页 |
四、“重叠共识”——约翰·罗尔斯 | 第40-41页 |
五、“网络行为规范力”——劳伦斯·莱斯格 | 第41-42页 |
六、“5W”模式——哈罗德·拉斯韦尔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六大理论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风险社会”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3-44页 |
二、“公共理性”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4-45页 |
三、“功利主义”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5页 |
四、“重叠共识”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5-46页 |
五、“网络行为规范力”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6-47页 |
六、“5W模式”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价值目标 | 第48-71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四大伦理价值目标 | 第48-52页 |
一、信息正义 | 第48-49页 |
二、信息隐私 | 第49页 |
三、信息自由 | 第49-51页 |
四、信息真实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伦理风险 | 第52-64页 |
一、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伦理困境 | 第52-58页 |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价值目标存在的伦理问题 | 第58-64页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天津“8·12”爆炸事件 | 第64-71页 |
一、舆情治理回顾 | 第64-65页 |
二、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行为分析 | 第65-67页 |
三、伦理审视 | 第67-71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功能 | 第71-87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六大伦理功能 | 第71-77页 |
一、认知与教育功能 | 第72-73页 |
二、规范与约束功能 | 第73-74页 |
三、引导与激励功能 | 第74-75页 |
四、调节与控制功能 | 第75-76页 |
五、评价与选择功能 | 第76-77页 |
六、文化保护与创新功能 | 第77页 |
第二节 伦理功能实现中的伦理争议 | 第77-79页 |
一、规范缺位导致伦理功能淡化 | 第77-78页 |
二、法律权威导致伦理功能弱化 | 第78页 |
三、信息自由导致伦理功能的被动化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江歌遇害案再起波澜 | 第79-87页 |
一、舆情治理回顾 | 第79-81页 |
二、舆情治理主体行为分析 | 第81-84页 |
三、伦理审视 | 第84-87页 |
第五章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精神之实现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三大传播伦理精神 | 第87-92页 |
一、责任多元 | 第87-89页 |
二、适度传播 | 第89-90页 |
三、信息共享 | 第90-92页 |
第二节 伦理精神实现之阻碍 | 第92-97页 |
一、权责界限模糊 | 第92-93页 |
二、网络舆论过度 | 第93-95页 |
三、信息共享误区 | 第95-97页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 第97-102页 |
一、舆情治理回顾 | 第97-99页 |
二、舆情治理主体行为分析 | 第99-100页 |
三、伦理审视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网络舆情治理秩序重构何以必要可能? | 第102-110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自身伦理缺陷 | 第102-105页 |
一、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 | 第102-103页 |
二、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从众心理的诱导 | 第103-104页 |
三、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的腐蚀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网络空间的治理伦理疏漏 | 第105-107页 |
一、网络的自媒体特征对于参与主体的高道德要求 | 第105页 |
二、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对于“信息把关”的忽视 | 第105-106页 |
三、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给事件持续关注度带来了挑战 | 第106-107页 |
四、网络信息的多元裂变降低了信息接收的准确度 | 第107页 |
第三节 网络舆情治理的社会矛盾 | 第107-110页 |
一、网络舆情治理的道德情感与多种价值观的冲突 | 第107-108页 |
二、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发泄心理 | 第108页 |
三、网络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秩序重建 | 第110-121页 |
第一节 建构: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规范 | 第110-112页 |
一、建构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0-112页 |
二、明确网络舆情的伦理道德底线 | 第112页 |
第二节 自律: 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伦理精神的内化 | 第112-115页 |
一、网络媒体的自律 | 第112-113页 |
二、意见领袖的自律 | 第113-114页 |
三、普通网民的自律 | 第114-115页 |
四、政府的自律 | 第115页 |
第三节 把关: 网络舆情治理的伦理保障 | 第115-117页 |
一、把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 第115-116页 |
二、制定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 监管: 政府管理部门的善用善管 | 第117-121页 |
一、完善政务网络窗口,做好网络媒体发展的“领头羊” | 第117-118页 |
二、加快网络立法,为网络媒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 第118页 |
三、建立科学友好的监管机制,落实网络空间多元治理的新模式 | 第118-119页 |
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网络信息的良性共享 | 第119-12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在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