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自组网位置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8页 |
1.1.1 车载自组网的概念和特点 | 第12-14页 |
1.1.2 应用分类 | 第14-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21-35页 |
2.1 网络隐私与隐私保护 | 第21-26页 |
2.1.1 隐私泄露威胁 | 第21-23页 |
2.1.2 隐私保护内容 | 第23-24页 |
2.1.3 隐私保护方法 | 第24-25页 |
2.1.4 隐私保护技术指标 | 第25-26页 |
2.2 车载自组网隐私保护 | 第26-30页 |
2.2.1 模型假设 | 第27-28页 |
2.2.2 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2.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3 位置隐私保护机制 | 第30-34页 |
2.3.1 面向交通安全应用的隐私保护 | 第30-33页 |
2.3.2 面向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的隐私保护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容量受限社交点的别名变换方案 | 第35-41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3.1.1 网络模型 | 第36-37页 |
3.1.2 攻击者模型 | 第37页 |
3.2 容量受限社交点模型的匿名性分析 | 第37-39页 |
3.3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触发器的别名协作变换方案 | 第41-56页 |
4.1 协作框架 | 第41-45页 |
4.1.1 基本假定 | 第41页 |
4.1.2 基于触发器的别名变换方案 | 第41-42页 |
4.1.3 协作实现 | 第42-44页 |
4.1.4 协作变换别名方案 | 第44-45页 |
4.2 匿名性讨论 | 第45-48页 |
4.3 单行道下的匿名性分析 | 第48-52页 |
4.4 实验仿真及分析 | 第52-55页 |
4.4.1 实验参数选择 | 第52页 |
4.4.2 单行道下CPT方案的性能仿真 | 第52-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