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我国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7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19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1.3.3 论文研究方法第19页
    1.4 论文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2章 我国绿色制造监管模式的现状分析第21-29页
    2.1 当前我国绿色制造主要监管模式类型第21-26页
        2.1.1 政府监管模式第21-24页
        2.1.2 企业监管模式第24-26页
        2.1.3 现有监管模式对比分析第26页
    2.2 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2.2.1 监管主体单一、监管方式简单第26-27页
        2.2.2 监管部门设置不合理、监管协调机制缺失第27页
        2.2.3 相关立法缺失、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基于结构方程的绿色制造监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第29-49页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绿色制造监管模式影响因素提取第29-33页
        3.1.1 扎根理论概述第29页
        3.1.2 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第29-33页
        3.1.3 理论抽样第33页
    3.2 我国绿色制造监管模式影响因素的确定第33-35页
        3.2.1 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第33-34页
        3.2.2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第34页
        3.2.3 公众层面的影响因素第34-35页
        3.2.4 非政府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第35页
    3.3 我国绿色制造监管模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3.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第35-36页
        3.3.2 模型的变量设定第36-37页
        3.3.3 假设模型构建第37-38页
    3.4 我国绿色制造监管模式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38-48页
        3.4.1 数据收集第38-40页
        3.4.2 数据分析第40-42页
        3.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第42-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我国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构建第49-63页
    4.1 多元主体监管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第49-51页
        4.1.1 必要性分析第49-50页
        4.1.2 可行性分析第50-51页
    4.2 我国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总体设计第51-58页
        4.2.1 监管模式的目标第52-53页
        4.2.2 监管模式的原则第53-54页
        4.2.3 监管模式的主体构成第54-56页
        4.2.4 监管模式的对象、内容第56页
        4.2.5 监管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第56-58页
    4.3 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运行第58-61页
        4.3.1 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权利配置第59-60页
        4.3.2 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责任追究第60-61页
        4.3.3 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协作制衡第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5章 推动我国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第63-67页
    5.1 健全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制度建设第63-64页
        5.1.1 完善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相关政策法规第63页
        5.1.2 优化绿色制造监管机构内部设置第63-64页
    5.2 促进我国绿色制造监管模式的理念转变第64-65页
        5.2.1 转变政府传统监管理念与方式第64页
        5.2.2 加强企业绿色责任意识建设第64-65页
    5.3 强化绿色制造多元主体监管模式的网络建设第65-66页
        5.3.1 建立多主体合作互动的网络架构第65-66页
        5.3.2 充分发挥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监督功能第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进地方经济视角下伊春森博会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