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页 |
1.3 写作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写作思路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伊春森博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分析 | 第20-21页 |
2.1.1 森博会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 | 第20-21页 |
2.1.2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作用的贡献度的定义和内涵分析 | 第21页 |
2.2 伊春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2.2.1 工业特点及现状 | 第21-22页 |
2.2.2 基础设施现状 | 第22页 |
2.2.3 服务业发展 | 第22-23页 |
2.2.4 零售业现状 | 第23页 |
2.3 伊春森博会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2.3.1 森博会经济显著增长 | 第23-24页 |
2.3.2 森博会规模不断壮大 | 第24页 |
2.3.3 森博会产业链效应初步显现 | 第24-25页 |
2.4 森博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27页 |
2.4.1 森博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4.2 森博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作用分析 | 第28-37页 |
3.1 区域经济构成要素分析 | 第28-29页 |
3.2 伊春区域经济分析 | 第29-30页 |
3.2.1 产业特色鲜明 | 第29页 |
3.2.2 森林产品资源丰富 | 第29-30页 |
3.2.3 以旅游城市著称 | 第30页 |
3.3 森博会分析 | 第30-32页 |
3.3.1 森博会展品特色突出 | 第30-31页 |
3.3.2 增强伊春城市形象吸引力 | 第31页 |
3.3.3 采用网络手段 | 第31页 |
3.3.4 开设特色主题活动 | 第31-32页 |
3.4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作用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32-36页 |
3.4.1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的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3.4.2 建立森博会对伊春经济作用的模型 | 第33-35页 |
3.4.3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作用的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发展贡献度分析 | 第37-47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4.2 权重的确定 | 第38-42页 |
4.2.1 数据的获取 | 第38-39页 |
4.2.2 判断矩阵 | 第39-41页 |
4.2.3 数据的分析与检验 | 第41-42页 |
4.3 森博会对伊春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算 | 第42-44页 |
4.3.1 调查表的设计 | 第42-43页 |
4.3.2 进行单因素评价 | 第43页 |
4.3.3 贡献度测算 | 第43-44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促进地方经济视角下伊春森博会发展策略 | 第47-54页 |
5.1 明确伊春市政府森博会管理职能 | 第47-49页 |
5.1.1 制定森博会发展规划 | 第47-48页 |
5.1.2 加强政府对森博会扶持力度 | 第48-49页 |
5.2 加强展馆配套设施建设 | 第49页 |
5.3 加强森博会品牌建设 | 第49-51页 |
5.3.1 打造伊春知名品牌 | 第49-50页 |
5.3.2 整合现有品牌资源 | 第50页 |
5.3.3 大力发展养老宜居品牌策略 | 第50-51页 |
5.4 加强伊春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2页 |
5.5 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 第52-53页 |
5.5.1 建立健全森博会人才培养机制 | 第52页 |
5.5.2 加大会展人才交流力度 | 第52页 |
5.5.3 建立专业人员聘用体系 | 第52-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