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AEZ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时空分布规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3-14页
        1.2.2 作物生产潜力第14页
        1.2.3 AEZ模型第14-15页
        1.2.4 作物产量差第15-16页
        1.2.5 未来气候背景下的作物生产潜力第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8-24页
    2.1 研究区域背景第18-19页
        2.1.1 地理位置及特点第18页
        2.1.2 气候条件及分区第18-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22页
        2.2.1 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第19-21页
        2.2.2 产量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21-22页
    2.3 资料来源第22页
    2.4 软件环境第22-24页
第三章 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潜力分析第24-38页
    3.1 气候变化趋势第24-25页
        3.1.1 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第24页
        3.1.2 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第24-25页
        3.1.3 生育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第25页
    3.2 1981-2010年河南省冬小麦大田平均产量变化趋势第25-26页
    3.3 冬小麦各级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第26-31页
        3.3.1 光合生产潜力第26-28页
        3.3.2 光温生产潜力第28-30页
        3.3.3 气候生产潜力第30-31页
    3.4 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差距(YG_(1-2))第31-33页
    3.5 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差距(YG_(2-3))第33-35页
    3.6 光温生产潜力与大田平均产量的产量差距(YG_(2-a))第35-36页
    3.7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河南省冬小麦的生产潜力分析第38-56页
    4.1 RCPs情景第38页
    4.2 天气发生器第38页
    4.3 模拟方法第38-39页
    4.4 温度法在河南地区的适用性第39-42页
    4.5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第42-43页
        4.5.1 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第42页
        4.5.2 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年际变化第42-43页
        4.5.3 生育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第43页
    4.6 冬小麦各级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第43-48页
        4.6.1 光合生产潜力第43-45页
        4.6.2 光温生产潜力第45-46页
        4.6.3 气候生产潜力第46-48页
    4.7 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差距(YG_(1-2))第48-49页
    4.8 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差距(YG_(2-3))第49-51页
    4.9 不同时段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差距(YG_(1-2))的变化第51-52页
    4.10 不同时段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差距(YG_(2-3))的变化第52-53页
    4.11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60页
    5.1 主要结论第56-57页
    5.2 讨论第57-59页
    5.3 特色与创新第59页
    5.4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作者简介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臭氧对大豆抗氧化系统活性及相关抗逆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土壤镉污染对大豆抗氧化系统活性及抗逆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