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眼球状石灰岩的定义 | 第9-10页 |
1.2.2 眼球状石灰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0-12页 |
1.2.3 眼球状石灰岩成因机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页 |
1.6 创新性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眼球状石灰岩发育层位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2.1 古地理背景 | 第18-19页 |
2.2 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 | 第19-22页 |
第3章 重点研究剖面眼球状石灰岩分布特征 | 第22-43页 |
3.1 开县红园乡剖面 | 第22-25页 |
3.2 石柱冷水溪剖面 | 第25-29页 |
3.3 涪陵老黄轩剖面 | 第29-32页 |
3.4 武隆江口剖面 | 第32-35页 |
3.5 华南地区眼球状石灰岩分布特征与规律 | 第35-43页 |
第4章 宏微观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 第43-49页 |
4.1 宏微观特征 | 第43-47页 |
4.2 沉积环境分析 | 第47-49页 |
第5章 眼球状石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9-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5.1.1 X射线衍射(XRD) | 第49页 |
5.1.2 C、O同位素 | 第49页 |
5.1.3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 | 第49-51页 |
5.2 结果 | 第51-68页 |
5.2.1 XRD | 第51-55页 |
5.2.2 全岩稳定碳氧同位素 | 第55-60页 |
5.2.3 原位LA-ICP-MS | 第60-68页 |
第6章 眼球状石灰岩发育成因机制研究 | 第68-74页 |
6.1 眼球状石灰岩原始海水信息的保存 | 第68-71页 |
6.1.1 Al_2O_3与TiO_2比值 | 第68-69页 |
6.1.2 孢粉组合类型 | 第69页 |
6.1.3 稀土元素 | 第69-70页 |
6.1.4 C同位素 | 第70页 |
6.1.5 Mn、Sr含量 | 第70-71页 |
6.2 成岩作用对眼球状石灰岩的改造 | 第71-73页 |
6.2.1 方解石、石英、粘土含量 | 第71页 |
6.2.2 古生物种属及含量 | 第71-72页 |
6.2.3 O同位素 | 第72-73页 |
6.3 眼球状石灰岩形成原因分析 | 第73-74页 |
第7章 眼球状石灰岩发育的意义 | 第74-78页 |
7.1 眼球状石灰岩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 第74-76页 |
7.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4页 |
7.1.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74-75页 |
7.1.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5-76页 |
7.2 眼球状石灰岩发育的古气候及古海洋化学意义 | 第76-78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附录 | 第92-101页 |
附图3-1 红园乡剖面综合柱状图 | 第92-94页 |
附图3-2 冷水溪剖面综合柱状图 | 第94-97页 |
附图3-3 老黄轩剖面综合柱状图 | 第97-99页 |
附图3-4 江口剖面综合柱状图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