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开洞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对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研究第11-14页
        1.2.2 国内对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研究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第18-26页
    2.1 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失效机制第18-19页
    2.2 填充墙RC框架结构受力过程分析第19页
    2.3 填充墙RC框架结构几种常见的破坏形态第19-23页
        2.3.1 填充墙的破坏第19-20页
        2.3.2 填充墙RC框架结构短柱的破坏第20-21页
        2.3.3 填充墙RC框架结构短梁的破坏第21-22页
        2.3.4 填充墙RC框架结构薄弱层破坏第22-23页
        2.3.5 结构的扭转破坏第23页
    2.4 填充墙侧向刚度取值分析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框架开洞填充墙侧移刚度理论分析第26-36页
    3.1 前言第26页
    3.2 开洞填充墙RC框架结构侧移刚度计算基本原理第26-29页
        3.2.1 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侧移刚度计算公式第26-28页
        3.2.2 填充墙开有洞口时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侧移刚度计算公式第28-29页
    3.3 单层开洞砌体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刚度贡献率分析第29-32页
        3.3.1 单跨砌体填充墙在不同位置开洞时的情形第29-31页
        3.3.2 单跨砌体填充墙在柱一侧开洞时的情形第31-32页
    3.4 多层开洞砌体填充墙RC框架结构体系的侧移刚度分析第32-35页
        3.4.1 多层框架结构填充墙刚度计算第32-33页
        3.4.2 工程实例第33-34页
        3.4.3 计算结果分析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洞口对框架填充墙侧移刚度的影响第36-52页
    4.1 有限元软件SAP2000简介第36页
    4.2 结构弹性层间侧移角限值取值第36-38页
    4.3 开洞率对填充墙RC框架结构侧移刚度影响第38-44页
        4.3.1 有限元模型分析第38-40页
        4.3.2 填充墙RC框架结构侧向刚度折系数与开洞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第40-42页
        4.3.3 填充墙RC框架侧向刚度折系数与开洞率之间的关系第42-44页
    4.4 洞口的宽高比对填充墙RC框架结构侧向刚度折系数的影响第44-50页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47页
        4.4.2 填充墙RC框架结构侧向刚度折系数与洞口宽高比之间的研究第47-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开洞砌体填充墙RC框架结构墙体斜撑模型宽度研究第52-66页
    5.1 等效斜撑模型简介第52-53页
    5.2 填充墙转化为等效斜撑的要求及等效原则第53-54页
        5.2.1 等效斜撑模型所要具备的要求第53页
        5.2.2 等效原则第53-54页
    5.3 等效斜撑宽度的确定第54-56页
    5.4 填充墙RC框架侧移刚度比与等效斜撑宽度比关系研究第56-60页
    5.5 开洞率与等效斜撑宽度比之间的对应关系第60-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开洞填充墙RC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第66-88页
    6.1 概述第66页
    6.2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第66-73页
        6.2.1 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第66-67页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假定第67页
        6.2.3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67-70页
        6.2.4 目标位移的确定第70-73页
        6.2.5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第73页
    6.3 填充墙RC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第73-76页
        6.3.1 模型的建立第73-75页
        6.3.2 等效斜撑宽度的选取第75-76页
        6.3.3 框架塑性铰的定义第76页
    6.4 结果分析第76-86页
        6.4.1 结构自振周期第76-77页
        6.4.2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第77-78页
        6.4.3 性能点的确定第78-81页
        6.4.4 性能目标的判定第81-85页
        6.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倒塌能力第85-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结论与展望第88-91页
    结论第88-89页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
下一篇:体验式设计在当代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