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7页 |
1 中医学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 第13-19页 |
1.1 关于病名的认识 | 第13-14页 |
1.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1.2.1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页 |
1.2.2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1.3 关于辨证分型 | 第15页 |
1.4 关于治疗 | 第15-19页 |
1.4.1 中医治疗 | 第16-17页 |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7-19页 |
1.4.3 其他治疗 | 第19页 |
2 现代医学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认识 | 第19-27页 |
2.1 定义及分型 | 第19-20页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0-23页 |
2.2.1 酸和非酸反流 | 第20-21页 |
2.2.2 食管动力障碍及LES松弛 | 第21页 |
2.2.3 食管内脏高敏感 | 第21-22页 |
2.2.4 心理精神因素 | 第22-23页 |
2.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诊断 | 第23-24页 |
2.3.1 调查问卷 | 第23页 |
2.3.2 PPI试验 | 第23页 |
2.3.3 高清晰放大内镜 | 第23-24页 |
2.3.4 24小时食管pH监测 | 第24页 |
2.3.5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 第24页 |
2.4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 第24-27页 |
2.4.1 一般治疗 | 第24-25页 |
2.4.2 PPI治疗 | 第25页 |
2.4.3 促胃肠动力药 | 第25-26页 |
2.4.4 心理精神治疗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柴附温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第27-47页 |
1.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27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27-29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2.2.2 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标准 | 第28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28-29页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29页 |
2.2.6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9页 |
3.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3.2 治疗方案 | 第30-31页 |
3.2.1 药物 | 第30页 |
3.2.2 用药方法 | 第30页 |
3.2.3 疗程设置 | 第30-31页 |
3.2.4 随访 | 第31页 |
3.3 观察指标 | 第31-32页 |
3.3.1 一般性项目 | 第31页 |
3.3.2 安全性指标 | 第31页 |
3.3.3 疗效指标 | 第31页 |
3.3.4 不良事件件 | 第31-32页 |
3.4 疗效判定 | 第32-33页 |
3.4.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第32页 |
3.4.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32-33页 |
3.4.3 复发标准 | 第33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4.1 基本资料分析 | 第33页 |
4.2 基线分析 | 第33-37页 |
4.2.1 两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年龄比较 | 第33-34页 |
4.2.2 两组性别分布 | 第34-35页 |
4.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第35-36页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36-37页 |
4.3 疗效分析 | 第37-46页 |
4.3.1 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第37-38页 |
4.3.2 治疗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第38-42页 |
4.3.3 治疗后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第42-44页 |
4.3.4 两组复发率比较 | 第44-46页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7-61页 |
1 选题意义 | 第47页 |
2 立题依据 | 第47-49页 |
3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第49-50页 |
4 选方依据 | 第50页 |
5 方解 | 第50-52页 |
5.1 君药 | 第50-51页 |
5.2 臣药 | 第51-52页 |
5.3 佐使药 | 第52页 |
6 现代药理研究 | 第52-58页 |
6.1 柴胡 | 第52页 |
6.2 香附 | 第52-53页 |
6.3 半夏 | 第53页 |
6.4 竹茹 | 第53页 |
6.5 黄连 | 第53-54页 |
6.6 延胡索 | 第54页 |
6.7 陈皮 | 第54页 |
6.8 枳实 | 第54-55页 |
6.9 茯苓 | 第55页 |
6.10 白术 | 第55页 |
6.11 川楝子 | 第55-56页 |
6.12 射干 | 第56页 |
6.13 枇杷叶 | 第56-57页 |
6.14 紫苏 | 第57页 |
6.15 甘草 | 第57-58页 |
7 疗效总结 | 第58-59页 |
7.1 在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 | 第58页 |
7.2 在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方面 | 第58页 |
7.3 在复发方面 | 第58-59页 |
8 柴附温胆汤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探讨 | 第59-61页 |
8.1 消除炎症 | 第59页 |
8.2 抑制胃酸分泌 | 第59页 |
8.3 修复食管、胃黏膜 | 第59页 |
8.4 改善食管、胃肠动力 | 第59-60页 |
8.5 调畅情志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 第73-82页 |
1.对病名的认识 | 第73-74页 |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74-75页 |
3.辨证分型 | 第75-76页 |
4.中药治疗 | 第76-77页 |
5.中西药结合治疗 | 第77-78页 |
6.其他治疗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二 | 第82-84页 |
附录三 | 第84-85页 |
附录四 | 第85-86页 |